编者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东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文化建设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不断焕发活力与生机。2023北京文化论坛即将举办之际,东城融媒推出东城区传承发展“四个文化”系列报道,展示东城区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今天,推出第三期《京味文化在东城赓续传承留住乡愁》。
北京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古都文化源远流长,京味文化脍炙人口。
东城区有着丰富的京味文化资源:百年历史的胡同纵横交错,孕育了“局气”的北京人;72家老字号扎根东城,讲述着老北京的前世今生;多元的文化空间呈现了老北京风俗,滋养着百姓市井生活。
近年来,东城区立足首善之区建设,坚持开放包容、推陈出新,加强老城保护更新,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动发展京味文化新形态,着力涵养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质朴与绚丽兼具的城市文化韵味,温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
留住北京城市记忆
守护历史文化根脉
9月2日,一场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相声在东城区文化馆演出,引得现场观众笑声连连。早在2003年,在东城区的支持下,全国第一家小剧场相声演出场所——周末相声俱乐部在东城区文化馆开张。20年来,周末相声俱乐部坚持每周六演出,票价始终20元一张不涨价。“20元可以听六七段相声,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碰上名家新作,对于百姓来说价格非常亲民。”现场一位相声爱好者说。
“京味儿”,凝练了北京文化独特属性。东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区,自然散发着京味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相声、京剧、京韵大鼓等传统艺术在东城遍地开花,新建的多个文化消费场景为观众带来京味文化盛宴。“这几年,东城区可以听相声、京剧的地方多了起来。”家住东四街道的居民朱旬路说。2021年,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吉祥大戏院在王府井大街重装开业,这座“藏身”于北京王府井银泰in88大厦7层、8层的空中戏院总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地处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中心地带,以京剧演出为核心,京腔京韵的戏曲留住了“京味儿”,传播了国粹京剧之美,让更多人走进戏院、爱上京剧。
东城区现有72家老字号,这些历史悠久的品牌更是承载了不同的北京历史传统和文化符号。近年来,东城区加大老字号扶持力度,出台《东城区老字号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支持非遗技艺传承,引导老字号全面振兴。
位于前门大街的都一处烧麦馆后厨繁忙有序。压皮、擀皮、填馅儿……七八个工作人员身穿白色制服,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店长吴华侠常站在入职不久的员工身边,手把手指导她们擀皮。“走槌进深大约1.5厘米,推的时候要用巧劲。”吴华侠演示了一遍,将新员工的手放在自己手上,让她们感受用力的方式和大小。“都一处烧麦馆创立于北京,作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我有责任把这项老北京美食技艺和京味文化发扬光大。”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吴华侠说。
返璞归真的“京味儿”除了品得出,也有看得见的生动气韵。从童谣《燕儿归》到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妮妮”,当人们提起古都风貌的时候,总会联想到北京雨燕红墙碧瓦上上下翻飞的矫捷身影,它早已成为北京这座古老都城的文化符号。
前门大街北端,修缮一新的正阳门城楼巍峨屹立,四周北京雨燕栖息盘桓,追逐竞飞。作为北京的文化象征,雨燕是很多北京人儿时的记忆。为了留住这份乡愁,去年正阳门修缮时特意错过雨燕的筑巢繁殖期。修缮后的城楼再现了风过檐铃、雨燕吟唱的景象,成为中轴线风景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升华城市人文品格
传承文脉留住乡愁
北京,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孕育了热情开朗、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市民群众。坦然、真实、自然、幽默、智慧、奉献的文化表情则构成了东城古朴而厚重、多元又开放、时尚且新潮的文化底蕴。
大槐树、四合院、青砖灰瓦……东城区的胡同是很多老百姓世代生活的地方,曾安下多少家园,能记取几多乡愁。为了延续胡同的生机活力,东城区启动“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缮”,不仅重新整治了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还加强了文化的挖掘传承。居住在胡同里,居民们自觉将传承文化作为己任。前门街道草厂社区的朱茂锦家庭是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每当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话语和对自家小院的夸赞,朱茂锦心中充满自豪。带着传承文脉、留住乡愁的殷殷嘱托,朱茂锦和街坊纷纷在“小院议事厅”为社区和谐发展出谋划策。建电动车停车棚、筹办邻里节、制定小院公约、邀请外地务工人员过大年……看着四合院里更有烟火气、小巷里的京腔京韵更加浓厚、邻里关系愈发和谐,朱茂锦提笔写下心里话——《喜讯捎给总书记》。朱茂锦说,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作为有幸接待过总书记的胡同居民,我们一定保护好小院,守住北京的根。
朱茂锦在东城居住了70余年,一代代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京味文化里有种“有里有面儿,局气,热心肠”妙境。这种寻常的人间烟火见精神、见境界,便是东城新时代精神气象。他常常鼓励身边人,为需要帮助的人“搭把手”,把北京独具魅力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素质呈现出来。
朱茂锦家庭荣获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
前不久,东城区启动了“志愿中轴”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9岁的大学生志愿者张雨琛第一时间报了名。“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中轴线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古都标识,也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希望我的服务能让国内外游客更加喜爱北京,也为传播首都文化出一份力。”张雨琛说。
在东城,“东城社工”这个名词近年来家喻户晓。如果说老街区、老胡同串联起历史时代变迁,“东城社工”则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北京故事”“东城故事”,让京味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突出、鲜明,文化的优势正转变为强劲的发展动力和精神支撑。
一大早,同很多社工一样,崇文门西大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佳航和同事一起入户走访。走街串巷、入户问需是社工们的“必修课”。上任几年来,李佳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居民的揪心事烦心事。“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靠的是耐心、奉献。”李佳航说。今年初,李佳航被评为“2022·感动东城”道德模范,与她一起当选的还有把残疾人难事当家事的企业负责人冯延生,有播撒公益种子的小学老师袁日涉,有危急之际挺身而出的退伍军人刘阳……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激励着东城区各行各业工作者,这些优秀品质是京味文化的重要内涵,更是东城区挖掘、传承的宝藏。
彰显老城文化魅力
丰富文化生活新业态
在文沁阁书店读一本线装古籍,登上钟鼓楼寻找“时间的原点”,沉浸式漫步中轴线开启文化之旅……东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人们寻古求今。随着东城区“崇文争先”理念的深入贯彻,老城正焕发新的生机,留住“京味儿”,唤起乡愁,不断被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创造出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今年9月,“书香东游记、古建探访录、文潮嘉年华、遇见文博美”四条打卡线路在东城隆重推出,串联起东城区书店、博物馆、文创店等,通过线下集章的方式让参与者深度式体验、沉浸式感受东城文化韵味,全方位感知京味文化的魅力。
服贸会上,高质量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赋能同样令人惊艳。据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城展区升级“京城四合院儿”特色,借助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数字人”、VR、激光雷达传感、区块链等新技术,让观众在古都风貌与元宇宙世界自由穿梭。今年有32家企业线下参展,充分展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活力。
东城区近年来加强“文化+”企业发展生态打造,联动光线传媒、煌程影业等驻区文化企业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多角度弘扬京味文化。《胡同》《情满九道弯》是京味文化与现代媒介相互碰撞的作品,传递着北京东城特有的风物韵味。
电视剧《胡同》主创团队深入东城历史精华区采风,选取东四八条胡同111号四合院、西打磨厂街73号社区居委会、明城墙遗址公园等地实景,深入挖掘以胡同为轴心的北京民俗地域文化,展现最地道的北京味儿。以东城区北新桥街道九道湾社区为原型创作的京味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情满九道弯》讲述了沁润着京味文化的一代青年数十年的奋斗历程和情感波折,彰显了京味文化的自信。
《胡同》摄制组在景山街道取景拍摄。
说到文化新消费场景,不得不提隆福寺。作为曾经“老北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地标,见证了京城的历史变迁,构成了东城区独特的文化景观。昔日,这里是京城最重要庙会之一,汇聚了当时流行的老北京文化。今时,作为东城区构建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隆福寺街区焕新重生,成为文艺青年必去的打卡圣地。一到周末,街区里游人如织,年轻的面孔比比皆是,曾经的胡同、老厂房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全新文化创意艺术体验空间。眼下,隆福寺—美术馆片区文化艺术空间改造工作正在进行,即将成为多元复合的文化空间。
故宫
王府井
隆福寺
在延展商圈文化功能的同时,东城区还加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北京中轴线南起点的旧厂房被打造为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金隅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通过举办非遗文化交流、讲座、鲁班学堂等活动,丰富京韵、京味文化。未来东城在“京味”形象提升、视觉表达、文化创意展示有更多的延展空间和可能性。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品格。这品格蕴藏在风味小吃、民风民情、文化形态之中。厚厚的老城墙、小小的四合院,熙熙攘攘的人群、安安静静的胡同,一串糖葫芦,一碗酸豆汁……伴随着一代代东城人的成长,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将凝聚成澎湃的生命力,将京味文化世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