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琴教材》是古琴艺术家吴景略上世纪50年代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时编纂的古琴教材,当时以油印本用于教学。半个多世纪后,《七弦琴教材》经吴景略之子吴文光、王耀珠夫妇整理,合为一册,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于近日出版并首发,对古琴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高校编写古琴教材
吴景略(1907—1987)名韬,字景略,别号缦叟,江苏常熟人,年轻时亲历了民国初期的琴乐式微时期。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文光介绍,当时,由于西学渐盛,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儒学及儒家文化被西学及西方文化所挤压。传统文人只把古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很少在古琴的音乐实践方面深究。
吴景略一生追求让古琴从单纯的文化象征回归艺术和音乐的琴乐实践,从开创艺术性和音乐性的琴乐风格着手,一方面汲取着民间音乐和其他民族器乐的营养,一方面积极地突破当时古琴演奏的束缚而进行打谱,面向整个琴乐传统进行研究,开创了被称为“虞山吴派”的琴乐风格。
1956年,吴景略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教师及弹拨教研室主任,成为中国古琴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当时高等艺术院校中并无专门为古琴编写的系统教材,吴景略编纂了4册油印本《七弦琴教材》用于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果,为推动古琴在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吕骥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作曲家需具备很好的民族音乐根底,便选派作曲系的李西安、施万春、袁燕妮、常敬仪等四人作为主科学两年民族乐器,然后再回作曲系学五年作曲,学制一共七年。李西安曾回忆,当时施万春学唢呐,袁燕妮学二胡,他和常敬仪学三弦。而古琴对作曲学习最重要,四个人的第二乐器一律学古琴。“刚刚踏进音乐学院的大门就从民族乐器起步,特别是学了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粹的古琴,哪怕只有短短一年,都让我受益匪浅。”后来,李西安把古琴当作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百科全书。
吴景略专门为四位古琴初学者编写入门教材,亲手用复写纸誊写后发给他们。这份手稿的字体工整、隽秀,没有一处错字或涂改。入门教材的乐谱均采用简谱与减字谱对照的谱式,内容有自编练习曲、选编练习曲和琴歌三个部分。手写入门教材中的乐曲,除琴歌《湘江怨》因内容“不合时宜”被删掉之外,都收录于中央音乐学院油印的《七弦琴教材》中。
半个世纪后正式出版
《七弦琴教材》是我国第一部专业音乐院校的古琴教材。书中琴谱体现了吴景略在旋律、节奏、滑音、吟猱、音色、音量等各类音乐要素方面的独创性。1958年,油印本《七弦琴教材》第一册出版。1962年,曲目有所拓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但一直未能正式出版,而以当时的油印本、页曲谱保留下来。
半个多世纪后,吴景略之子吴文光及王耀珠伉俪为此教材做了全面的整理和勘校,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此次出版为再现原编纂的风貌,尽可能保留了原有体例。《七弦琴教材》分为琴论和琴曲两个部分。琴论中仍完整地保留了吴景略当年所录入、汇编的各种古琴文献。琴曲部分混合了三种古琴谱式:简谱加减字谱、五线谱加减字谱和传统竖排的纯减字谱。此举意在使学习者了解与掌握各种古琴谱式,使习者学成后不仅能视奏,也利于做琴学研究和打谱之功用。
乐曲内容选自各种不同风格的曲操,如川派、熟派、浙派、琅琊、广陵等派,兼收并蓄。传统曲目用调性来分类,每调曲目循序排列。此外,该书编入了一些创作改编的新作品,另立新谱曲目一类。部分曲目后附带作品简介,帮助习琴者更好地理解和演奏作品。
作为吴景略在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位古琴专业学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伊鸿书评价道,“吴景略是伟大的古琴艺术演奏家。其成就在两方面:一是他的表演艺术,另一部分则是在古琴教学上有自己的体系。本书的出版是对吴景略先生一生古琴实践成就的肯定,在社会上有积极意义。它是一本杰出的教材,也将成为古琴艺术教育留驻史册的经典。”
上海音乐出版社副社长李娟表示,该社与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将继续把流失海外、散落民间和活跃当代的琴学著作、教材、琴谱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与集群化的出版,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打造更多具有高度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学术价值的文化精品。
卢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