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美好生活 非遗同行——北京市东城区‘非遗在社区’项目成果展”在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集中展示东城区2020年成为文旅部“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以来,6个示范点试点工作成果。当天,东城区还发布了“非遗在社区”工作倡议,并为32个2023年东城非遗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项目授牌,为6个东城非遗新场景实践基地授牌。
深耕社区
非遗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
红桥市场运营新媒体直播平台,构建网上非遗“大社群”;天坛街道着力构建非遗产业与社区居民、就业岗位结合的新生态;北新桥街道通过普及推广,让“国礼”非遗项目景泰蓝融入社区生活……由东城区委宣传部、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美好生活 非遗同行——北京市东城区‘非遗在社区’项目成果展”,通过一幅幅展板、一张张图片,集中展示了东城区“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成果。
“实施‘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是东城区在文旅部、市文旅局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区文旅局非遗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0年成为“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以来,东城区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定位,充分发挥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全区范围内遴选了崇外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天坛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体育馆路街道红桥市场、永外街道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北新桥街道北京李佩卿景泰蓝艺术有限公司、东直门街道工美附中6个非遗氛围浓厚、工作机制健全、保障工作到位的“非遗在社区”示范点,逐渐形成了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城市历史文脉有序传承、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显著。
东花市地区在历史上是老北京手工艺聚集区,东花市街道与非遗项目传承人、居民集体创作,通过街道、社区、传承人三级联动“形成了一个模式”,扎绢人、做绒鸟融入居民日常,成为居民在社区中感受传统文化、联络邻里亲情、弘扬时代风采的重要载体。
学校作为青少年培养教育阵地,特别是一些传统名校对社区文化具有强劲的辐射作用。传拓艺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是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是项目保护单位,受传于故宫博物院的校长王泽旭是项目传承人。借助美术办学优势,工美附中将“金石传拓”纳入课程体系,由校长王泽旭亲自授课,2015年9月开课至今惠及学生及家长千余人。除此之外,京剧、中医药、书法、京绣、景泰蓝等非遗项目均在校园内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将非遗植根校园,“占领了一个阵地”,实现了非遗传承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
让非遗更好地回归现实、融入文商旅发展同样重要。东城区以红桥非遗传播孵化园作为支撑平台,红桥5G非遗文创直播基地通过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其中,“大师的周末时光”“00后说非遗”等板块深受年轻人喜爱,参与、观看量近千万人次。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的发展模式,同频共振“创新了一个理念”,成为东城区“非遗在社区”独特的创新示范。
对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传承和区域特色的项目,东城区充分重视其区域性与整体性特点,发挥其在整体性社区生活的影响,使这些项目在社区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扩大影响。例如,天坛街道推出“坛根儿留巧艺 指尖绣国潮”活动品牌,赋能京绣产业。崇文门外街道群众参与演出非遗舞剧《灯彩人家》,更新了非遗展演生态。非遗产业链条与社区居民爱好者、就业岗位或展演舞台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生态”,进一步丰沃了非遗在社区扎根、传承、发展的土壤。
文脉传承,芳菲满径。如今,在东城区,孩子们可随时在鲁班学堂做一名“小工匠”;昔日宫廷专属的景泰蓝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扎绢人、做绒鸟融入花市百姓的日常;红桥市场5G直播基地聚集了一大批热爱非遗的年轻人……经过几年来的生态涵养,东城区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为基础将非遗融入生活,“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呈现出固源强本、活色生香的多种形态。
资金扶持
助力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
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离不开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2023年,东城区文旅局正式启动“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重点扶持调查出版、传承活动、宣传普及、合理利用等四大方向的内容,经专家评审,共有32个符合政府保护发展方向、凸显首都核心区“非遗之城”特色的优秀项目纳入扶持范围,在活动现场获得授牌。
记者了解到,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吸引更多的人进入“非遗”领域,2023年,东城区为规范和加强非遗保护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以“保护为先、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加强监管、注重绩效”为原则,制定《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及实施细则。
管理使用办法及实施细则界定了保护资金的分类及支出范围、规范了保护资金的申报与评审流程、明确了管理与监督标准,内容涵盖非遗专项扶持资金的依据及来源、总体原则、分类和补贴范围、申报流程、申报主体、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内容。“这对加强东城区非遗保护、助力非遗融入当代社会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区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相关负责人说。
纳入2023年东城非遗专项扶持资金支持的32个项目,除获得“焕新计划”资金扶持外,还将在项目协调推动、资源要素配置、金融帮扶、宣传渠道推广等方面获得区文旅局的重点支持,旨在多措并举解决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痛点,用好非遗保护发展资金,实现非遗创新性成果转化案例落地,助力打造一批以非遗为主题的标杆性项目和文化产品,推动东城非遗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基地挂牌
构建非遗传习实践新场景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传习与传播,需要走进更多的生活场景空间,赋彩当代生活。在东城区这块土地上,已经有许多单位率先搭建起产业融合的框架。他们以文化为底色、非遗为线索,把美好汇聚、将体验升级,展现更为潮流、时尚的城市生活。”东城区文旅局非遗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例如,嘉德艺术中心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故宫文物修复专家合作,举办课程、讲座、美育课程;王府中环19号府举办的非遗手作工坊和“1921燕京八绝会客厅”,将8件景泰蓝、京绣、金漆镶嵌等国家级非遗大师作品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完美世界连续三年举办校园文创大赛,以传统非遗为元素并将孵化成果反哺传承人;新侨饭店将非遗传承普及活动与酒店产品进行深度嫁接和融合,极大提升了到京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文沁阁书店将非遗体验活动融入书店的空间,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现代设计感的产品;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依托展示空间,深度还原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技艺,积极开发研学等体验产品。
对非遗融入当代社会进行创新的实践和探索,创造了新鲜、有趣的“美好体验”。活动当天,嘉德艺术中心、王府中环、完美世界、新侨饭店、文沁阁书店、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6家单位被授予了一个新的身份——东城区非遗新场景实践基地。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城区的“非遗在社区”实践与探索,突破与超越了以往非遗保护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更加体现了非遗保护的本质意义。下一步,东城区将继续构建起非遗保护新格局,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非遗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声音>>
丰富多彩的非遗,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东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通过“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的统筹推进,既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保持更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也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通过非遗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群众爱上非遗,从而进一步自发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文化法学教授 田艳
近年来,在东城区的指导与支持下,我们充分挖掘东城区的非遗文化元素,开发了骑行、文化探访、Citywalk等“非遗+旅游”产品,并通过新媒体平台等做好非遗项目的国内外传播推广,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东城区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及传播工作,在创新表达语境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与探索。此次获得2023年东城非遗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相关工作的信心,也很期待通过旅游与非遗的“碰撞”,更好地讲好非遗故事。
——北京百达旅游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窦俊杰
获得“东城区非遗新场景实践基地”称号,是各级领导对于我们在非遗文化传播与创新方面工作的肯定和信任。非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深切感受到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文化是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未来,嘉德艺术中心作为非遗新场景实践基地,一定积极发挥带动效应,依托自身产业多元性的优势,打造出具有东城特色的非遗消费与体验新场景,以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的发展助力。
——嘉德艺术中心高级经理 朱狄帆
东城区非遗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传承体系健全清晰、各类非遗活动有内容有文化,为每一个项目每一位传承人提供了多维度、全方位的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名传承人,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北京玉雕”是燕京八绝宫廷技艺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如何将悠久的文化和技艺在当代结合日常生活所想所需所用,就是从传统到“焕新”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与尝试的过程。获得2023年东城非遗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更加有利于这项工艺的传播和普及、有利于后期更好地创新和研发。
——北京玉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晓雅
文字:李滢
图片:闫文 王贵彬 区文旅局 区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