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文学IP影视化作品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它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其影视化的改编空间和品质最终指向的是文学原著的本质属性,即文学性。
9月22日晚,首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名师创享活动力邀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乔叶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主题为“《宝水》的源头”的创享活动,分享她的创作心得,帮助青年创作者更好地提升自身作品的文学性。
《宝水》作为一部反映新时代新山乡、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作品,出版后备受关注。评论家李国平说:“《宝水》的诞生是领生活之命、文学之命、寻找文学新资源之命。”乔叶笔下的乡村,以文学的方式写出了乡村的复杂性、多重性,让人感受到其中涌动着的新鲜希望。
她坦言,《宝水》前期曾用了七八年来“跑村”和“泡村”。从自己的家乡河南到江南,再到大西北和西南,乔叶实地走访了中国的众多乡村。文学就是人学,要写人性,写人的故事。长时间的深入了解,让乔叶看到了中国当代乡村各种变化中纷繁微妙的人的变化,而这些细微的变化,作为具体的人在情感上的经历,是她最想呈现的。
在《宝水》中,乔叶笔下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的现实图景和生活样貌,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巨变中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和思想的新变,呈现出她对新时代乡土世界的真诚记录和深入思考。“只有走到乡村内部去仔细端详才能发现,它蕴藏着一部怎样丰沛丰满的小说。乡村正在发生巨变,而所有的巨变都必须附丽在细节里。这细节又由无数平凡之人的微小之事构建,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其中的每一滴,皆为宝水。”乔叶说。
乔叶认为,文学写作要获得直抵人心的力量,要有大时间概念。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中,她以《宝水》为媒,与同学们交流改编创作思路,希望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笃信深入生活,探索艺术创新,创作出让人脍炙人口、优秀鲜活的作品。
《宝水》里关于季节的散文式描写,让小说显得很舒缓,文学性很强。通过散文笔法的细密悠缓匹配整个叙述节奏,使得乔叶的作品将村子本身极其鲜明的自然性很适宜地呈现出来。文学性是影视作品的灵魂,是影视创作的“诗与远方”。虽然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和手法与文学作品不同,但使用适宜的创作理念与手法,可以更好地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未来,影视作品将是艺术的比拼,在大家对精神享受更有需求的前提下,对影视作品的艺术性要求也就更高。
《宝水》是乔叶创作的长篇小说,首发于《十月·长篇小说》2022年第4、5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传统型乡村到文旅特色型乡村的转型故事,政府部门、村民、返乡者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让古老的乡村重焕生机活力。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平易生动,不事雕琢,平白如水,却有强烈的“土气息、泥滋味”。2023年8月11日,《宝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嘉宾介绍
乔叶,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代表作品
《宝水》《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走神》等多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