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利用”一直是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焦点。2023年“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的第一轮讨论以“历史建筑挂牌保护(政策层面)”为主题,邀请四位工作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一线的专家,以座谈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交流。
主持人
陈晶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副处长
嘉宾
汤羽扬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叶楠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
张越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张翼然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核心区部高级工程师
陈晶:
从现状来看,历史建筑的概念诞生比文物晚、开展保护工作的时间更短,社会认知度不如文物高。然而,历史建筑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后新增的保护对象,其保护观念和认识已深入人心。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历史建筑的保护实践将遵照精细化、系统化的闭环管理模式,将数据建档、价值研究、标准完善、试点先行、总结反思有机结合,形成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全面科学地开展工作。
本次讨论环节邀请了四位工作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一线的专家,以座谈的形式与大家交流。
Q1
首先请问汤羽扬老师,文物与历史建筑在保护修缮和后续利用方面有什么本质区别?
汤羽扬:
文物与历史建筑在保护修缮和后续利用方面应该没有本质区别。如果说有区别,则在于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相比保护难度更高。这是因为历史建筑法定身份认定时间较晚,而且大部分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多保留着居住、办公、教育等等功能,几乎没有空置或作为景点参观的。而文物法定身份认定较早,不少已经作为参观景点或博物馆等公共用途。因此,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在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时如何保护历史建筑有价值的部分,如何增加使用功能,用什么技术介入等许多问题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工作。
另外,当前谈历史建筑保护,它的起点高,是因为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了很多年,基于遗产价值保护的维修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在这个阶段来谈历史建筑保护,应当有条件能够做得更好,但也需要考虑与文物保护的差异。
此外,因为历史建筑处于使用状态,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联度更高,社会的关注度也更高。总之,历史建筑保护的难度、起点和关注度都很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Q2
接下来请问叶楠老师,在现有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实践中,使用需求和保护管理的边界和底线在哪?
叶楠:
任何一个文化遗产都会面临当代跟历史如何衔接的问题。合院式类、居住小区类历史建筑最大的特点是有人在居住,它的保护就不得不考虑到人的基本居住权和生活需求。
举例来说,在做中轴线申遗工作时,钟鼓楼周边平房区里的居民为了能洗热水澡,在屋顶安装了太阳能板,既节能又便宜。可是,站在鼓楼上往下看,光污染严重,对鼓楼眺望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老百姓需要用热水,而从保护角度来说屋顶上最好什么都没有,这种矛盾如何解决?
这需要我们回到需求的根本点,也就是去解决热水的问题,而不是在哪里安装太阳能板的问题。显然,烧热水并非只能使用太阳能,也可以使用电热水器。于是,问题迎刃而解,在不破坏屋顶景观的情况下,改变烧热水的方式,实现了保护要求与基本生活需求的统筹解决。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想一步,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解决看似矛盾的需求,通过不断思考和回归根本,来实现需求和保护的平衡。
另一个案例是青云仪器厂的一栋四层的厂房,因为层高特别高,在后续利用时设计师提出要加装电梯以解决垂直交通的问题。为了不影响建筑立面,设计师利用建筑凹进去的部分设计了透明的玻璃电梯。从功能上讲,它促进了历史建筑的利用,也和保护要求没有矛盾。但是,突出于屋顶的电梯井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本的建筑外轮廓线。这种矛盾也有解决办法,那就是改变电梯的动力系统,把拽引式改为液压式,把机房放在地下,这样安装的电梯就不会影响建筑的外轮廓线了。
设计师的经验和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决定了他们的设计水平。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如何发挥设计的力量,如何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好地满足保护要求与各种功能需求之间的平衡,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并持续精进的重要方向。
汤羽扬:
还需要更多创新。比如叶楠老师提到的屋顶加装太阳能问题,在国际有和传统形式完全一致的屋面瓦太阳能设施,可以让屋顶既保持了传统的样貌又兼具太阳能的功能。在历史建筑保护中,材料和技术都还有创新的空间。
Q3
接下来请问张越老师,除了常见的传统做法之外,历史建筑保护还有哪些新的做法?能用哪些新材料、新工艺,在原有的技术上进行创新,同时又满足保护的具体要求?
张越:
其实这个话题几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了,制定《导则》的核心理念就是如何实现“老胡同现代生活”。我们通常说合院类项目比较特殊,其实历史建筑的保护也同样特殊,在保护住了建筑的价值点之外,还要考虑现代生活。
正如汤羽扬老师所说,历史建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现在还在使用,不可能不考虑居住者的想法和要求。我们希望新技术和新材料能够适合于历史建筑,要根据历史建筑的特殊性做适应性的提升迭代。比如外墙保温,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合院式建筑外墙采用传统工艺,保温不能简单地贴在外墙上。如果做在内墙上,又不如外保温体系的性能好,所以需要考虑新技术和工艺,比如夹芯墙的构造做法。现在装配式节能保温的砌块已经大量应用于新建建筑上,那么是否也可以使用在风貌类的建筑上?如何在保证外观风貌的前提下又能提升性能?同样,比如装配式厨卫,也可以植入到历史建筑里。
除此之外,历史建筑加装空调时,外挂机是否要针对外立面的特殊形式做改变?不能放在屋顶上,可以放在哪儿?窗台底下是否可以?有没有其他方式?老城和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非常多,既提给了建筑师,也提给了相关的从业人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解答。
Q4
研究的创新突破不仅体现在规划和设计上,也体现在测绘领域。张翼然老师是测绘领域的专家,前期参与了历史建筑的数据采集工作,通过搭建智能平台,实现了历史建筑信息的全方位展示和实时动态更新。接下来,请张翼然老师谈谈在历史建筑数据信息采集方面的工作体会和经验。
张翼然:
自住建部要求全国开展历史建筑建档工作以来,作为十个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市的测绘建档工作、数据采集工作从最开始的一张白纸,经过了资料收集梳理、拍照、普查、测绘建档等等工作,如今许多专家以此为基础取得了丰富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就测绘行业来说,不管是历史建筑的信息梳理,还是三维测绘的建档工作,都有很多特别的体验,我将从两方面进行分享。
首先,从历史建筑测绘信息采集重要性的方面来讲。因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要修建老路,北京中轴线上的永定门被拆除了,2004年复建后,永定门成为了中轴线的南大门。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朱启贤老先生曾经组织过高校研究者对北京中轴线做了一次完整的测绘,永定门复建也是以这套档案为依据。北京有1056处历史建筑,有些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出现破损,将这些详细信息一一采集、测绘建档,都是将来修复保护它们的重要依据。测绘建档信息采集工作不仅仅是对历史建筑的四角坐标、长宽高等信息的记录,还会对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地形特征、价值要素(比如古树、古井等)信息进行全方位详细地记录。这些工作也体现了历史建筑的重要性。这些测绘成果,在历史建筑的更新、审批、规划等各个环节都要用到。
近三、四年以来,历史建筑的信息采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北京市1056处历史建筑其实包含了3000多处房屋。一处合院式可能由几个房屋构成,如今这3000多处房屋都已经有了详细的记录,包括照片、简要的测绘档案信息等。未来的测绘工作要坚持标准先行。历史建筑和文物不同,文物的分类体系有相对统一的标准,但每个城市的历史建筑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广东有闽南特色建筑,北京有特有的合院式建筑。所以,要针对每一类的样式,根据其独特性和地方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简单测绘的基础上,将测绘的标准、技术流程、成果样式一并探索研究出来。
其次,从名城保护平台的重要性来看。在杭州开展工作时,我们发现技术已经达到用手机浏览每一处历史建筑全景照片的水平,各种相关信息都可以在手机上查到。北京也可以有类似的探索和工作,我们也将加强研究。名城保护平台(历史建筑保护平台)实现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审批、常态化的监管,无论是政府管理人员还是历史建筑维护修缮监督人员,都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所以,历史建筑保护平台也是未来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工作之一。此外,通过平台可以将名城保护的理念、历史建筑的情况逐步共享,让更多人意识到北京历史建筑的特点,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观念。
文章根据“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讨论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本文版权归“北京印迹”平台和专家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北京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