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寻源白浮泉丨北源
2023-10-08 19: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白浮泉水跳跃灵动,遗址公园风光旖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将温榆河畔自然风景与运河源头人文景观完美结合,青山、古寺、碧水、碑亭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破局——补大都漕运之短板

白浮泉是北京城不容忽视和忘记的地方,它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源头,一定程度上拯救过元大都城:元初,大都的漕运河道为“坝河”,坝河是北京漕运的老河道,其水源为高梁河。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坝河承担的运输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漕运需要,只得由陆路分担。然而陆运艰难,尤其秋雨连绵季节,道路泥泞不平,“驴畜死者不可胜计”。元大都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实现漕运是当务之急。于是,寻找一条新水源,解决通州至大都城的漕运“瓶颈”,成为元朝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最初,元朝政府想从永定河找水,但永定河大量的泥沙和洪水的泛滥,再加上与京城较大的落差,难以克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水利专家郭守敬接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命令,让他寻找水源,务必解决大都漕运短板的问题。年过花甲的郭守敬重操旧业,巡查水利,遍访京北山泉,终于,在昌平这里,他找到了破局之法。

郭守敬上书忽必烈,提出修白浮瓮山河工程,引昌平白浮神山泉水,入旧闸河以济漕运。白浮泉水水源清澈,集合沿线诸泉后流量大,最重要的是海拔合适。郭守敬从白浮泉引山泉水,西折再向南,沿途汇聚昌平的大小泉水,截流双塔河、榆河等水源,到达瓮山泊汇成大川,注入今天的积水潭。

至元三十年(1293年),白浮瓮山河与通州至大都城的航道,也就是通惠河同步竣工,从此,自大运河运抵元大都的百万物资,无须在通州码头转运,可经通惠河漕运直入京城。白浮引水,不仅解决了漕运问题,而且对元大都的城市生活、景观用水也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也有了后世“漂来的北京城”一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这样评价:“与历史上的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石碑——赞天地山川之化育

白浮泉遗址背靠龙山,顺着山道向龙山顶走,坐落着一座“都龙王庙”。都龙王庙是北京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敕建的龙王庙建筑,始建于元代,代表的是龙王泉祖之庙,为诸泉水之始;据《昌平文物志》记载:元朝因为白浮泉水解决了通惠河的漕运难题,所以敕赐在龙山顶建都龙王庙。《析津志辑佚》记载:“即江(红)桥,立燕帖木儿碑处,此乃去白浮村五里许,龙王泉祖之庙,为诸泉水之始。”这是最早关于都龙王庙的记载。《明弘治八年重建都龙王庙碑》碑文记载:“常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浮村北凤凰山上有都龙王庙,乃前朝所敕迄今犹存。”

进入都龙王庙内,庙内正中坐落的就是都龙王庙的正殿,东西两侧分别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药王殿,以及供奉道教财神李诡祖的财神殿。除此之外,在都龙王庙的最南端还设有钟楼跟鼓楼,都龙王庙作为一处单一供奉龙王的建筑,拥有钟楼、鼓楼,足见其等级之高。

明清时,都龙王庙因“祈天祷雨最为灵感”而负盛名。庙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院内有明、清修庙记事碑六通,记述当时祈雨、修庙的经过。

据《白浮泉水入运河》编著者邢军介绍,明代正德以后昌平从县变成州了,级别提高了,十三陵的这些管理部门,级别非常高,对昌平的老百姓生活也非常关心。因为干旱对北方来说是经常发生的事,相关部门便把求雨作为一种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方式。位于都龙王庙殿后的石碑《明弘治八年重建都龙王庙碑》记载,都龙王庙的影响力,向南一直到今河北廊坊的大城,向北能到今密云古北口,影响范围非常广。《明弘治八年重建都龙王庙碑》上还写有:都龙王庙“上下于天而变化莫测,能动风雷、兴云雨,参阴阳之妙用,赞天地之化育,凡境内遇水旱有求必应,民受其利可谓有功于山川,有裨于社稷,有益于生民,名曰:都龙王,良有以也。”碑文讲述了该水域龙王很灵,庙因此命名为“都龙王庙”。

除了石碑上记载都龙王庙元、明、清历代相关求雨经历,在龙王庙正殿内,两幅共计45.97平方米的壁画,也用独特的壁画风格,讲述了老百姓求雨故事。

这些壁画的画法与传统画法不太一样,传统壁画,多采用工笔重彩,擅用大红大绿,而都龙王庙的壁画没有采用大红大绿那种平涂式画法,而是采取比较清新的国画式,用墨线来勾勒它的轮廓;另外,传统壁画多描绘天上的神仙,而都龙王庙的壁画描绘的都是老百姓求雨的场景。2020年,昌平区对遗址内的都龙王庙壁画进行了修复,使古老的壁画重放异彩,为人们研究、观赏都龙王庙的历史与文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建园——融多重功能为一体

2023年4月8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正式开园,占地面积11.6公顷,包括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龙泉禅寺和都龙王庙3处文物景观,以及长流惠泽、山水清音等6处人文景观。遗址公园的开放迅速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游览。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讲解员盛浩然告诉大家,白浮泉遗址的池壁是以花岗岩砌成,九个龙头由青石雕成之后嵌入池壁,吐水的这九条龙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螭,螭的特点就是嘴大,肚子里能装很多水,所以就被经常安放在排水口作为装饰。

水池之上是1990年所立的白浮泉遗址碑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四梁八柱仿元代建筑风格木亭;亭子顶部全部为灰瓦灰砖修建,木构件以传统棕色油饰,方椽椽头以绿色油饰,檐椽椽头用蓝色油饰,栏杆柱子采用的是中间粗两头细的形制,巨大的悬鱼和斗拱也彰显了碑亭的气派。

亭子上的牌匾“白浮之泉”四字是书法家刘炳森的墨迹,亭子当中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撰写、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书丹的,立于1990年。侯仁之先生所述“与历史上的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便出自这篇碑文,碑文详细介绍了白浮泉历元、明、清以及至今对北京城的影响。

《白浮泉水入运河》编著者邢军说:“白浮泉遗址,我们现在说的并不是它这个池子多么重要,而是这个泉的重要性。有好多人不太理解,认为一提到大运河就是通州的事,怎么昌平也扯上关系了?其实,昌平跟大运河相关,一定要说是源头。再一个要说昌平是水源地, 并不是运河的所谓漕船的地方。元代京杭大运河因为有了昌平白浮泉的水,成就了通惠河的开凿建成,使得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所以它的意义在这个地方,就是跟元代大运河是密切相关的;明清之后,虽然不再使用白浮泉的水源服务京师漕运,但元代大运河的构架已经建成,其水系仍能满足明清两朝的一些漕运功能。”

白浮泉遗址,1990年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石碑、牌匾、碑亭与泉水交相辉映,疏朗明亮、庄重大气,已成为京杭大运河源头的标志性建筑。

行走于美丽的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当我们再次审视灵动的白浮泉水以及修缮后活化利用的相关文物古迹,就会感叹,大运河的斑斓迷人之处就在于此,又远不止于此,关于其北源头的故事还在一路书写,接续着历史。

图文/袁玥


作者: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