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护平安|招聘季求职“避坑”指南
2023-10-17 20:4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正值金秋招聘季,应聘者与用人单位积极互动、“双向奔赴”。而此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在蠢蠢欲动,各种陷阱、套路让人难防。区检察院近期办理的一起案件中,大学生李某就陷入了“合同陷阱”。

案情回顾

今年6月,大学在校生李某决定利用暑期打工,减轻家庭负担。他很快通过微信朋友圈里的招工信息,联系到一家工作单位,双方迅速达成合意,并签订了劳务合同。

入职后,李某发现工作分配不合理,他的工作内容为搬运货物或分拣快递,且工作时长也远远超过正常范围。7月中旬,李某主动要求解除合同,却发现按照合同,他工作半个月仅能获得100余元的报酬。李某这才发现合同约定明显不合理、不平等。情绪失控之下,他拿起手边的物品砸向了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并导致对方轻伤。

审理情况

案件被移送至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承办检察人员经审理认为,从法律上,李某故意伤害他人,致一人轻伤,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但考虑到李某案发时为大学在校生,平时表现较好,案发后有自首情节、赔偿损失并获谅解等情况;同时考虑到本案被害人一方有严重过错。因此,检察机关对李某作出了不起诉决定。李某与用人单位的劳务纠纷目前仍在处理中。

检察官提示

此案件的发生除了用人单位故意设置陷阱,还与李某入职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细致审查合同以及发现权益被侵犯后,不懂得依法维权等有关。无论长期工还是临时工,如何选择就业,检察官提示:

甄别信息公司背景先查清

应聘者在确定意向岗位时,务必首先做好背景调查,明确其经营资质、经营状态、经营范围、司法风险等,此类信息可通过天眼查、企查查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还可通过网络检索这家公司的信息和既往他人对公司的评价;或向老师、朋友及身边的长辈等咨询请教。

细审合同“猫腻”合同不能签

在签订书面劳务合同时,应聘者在关注工作时间、地点、劳务内容与范围、劳务报酬及支付方式的同时,务必仔细阅读、审查,明确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工作留痕合法维权有证据

在许多未能圆满解决的劳务纠纷中,用人单位拿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时,劳务者只能哭诉自己确实在认真工作,却无证据证明。工作中,劳务者务必保存好考勤记录、工作痕迹及成果等,做到防患于未然。

依法维权莫让有理变无理

遇到不公正对待时,要依法维权,切忌通过暴力等违法犯罪方式解决纠纷。


作者:

北京顺义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