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文化是东城区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和最宝贵财富。东城区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四个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相辅相成的特征,为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
10月17日,按照市委组织部年度培训安排,“2023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题研讨班”赴东城现场教学。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局级领导及处级联系人,16区和经开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及处级联系人,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各专项工作组牵头处室处级联系人,部分高校、市管企业、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先后走访了钟楼、前门三里河公园、颜料会馆等文化地标,开启一场览阅壮美中轴之旅。
近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盛大举办之后不久,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培训班再次走进东城现场教学,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和互动的交流平台。
北京中轴线是首都的一张金名片,其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北京老城,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天下无双之壮观”。一路中轴,承古通今,积历史之厚蕴,谱时代之华章,展示了古都北京的气魄和底蕴,彰显着百姓生活的幸福与安宁。
时空交错
钟鼓闻音讲述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
在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作为古都北京的地标性建筑,鼓楼和钟楼前后纵置、静静矗立。它们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也是全国现存钟鼓楼中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大、报时器具最具规模的一组古代建筑。
暮鼓晨钟,回响百年,引发的不仅是声音的震动,更是今人和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沿着钟楼外时间线条而行,“读懂中轴”展览引人入胜。该展览用数字串联起中轴线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与钟楼前“跳房子”游戏融合,中轴线元素变成欢迎大众参与的游戏,构成一条好看又好玩、充满趣味与知识点的“数字中轴”。古建筑内、历史传说中、古籍文献里的历史,通过声音的创新表达,也让各位学员领略时空交织营造的别样美感,在虚实交错间和历史进行一瞬的“会晤”。不同时代的中轴线地图、世界各地的中轴线城市地图,让中外知名城市交相辉映,传统中轴线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展现了中轴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的有益成果,也是充分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魅力,推动周边街区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
历史交织
三里河赏景展现古都文化地标“新风貌”
在前门东区,研讨班学员漫步三里河公园,近距离感受“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也实地考察三里河地区在历史文脉保护、环境整治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东城实践。
三里河形成于1437年,是护城河的泄洪渠,因河道走向而形成的倾斜街巷胡同肌理和院落保留至今,众多清朝时期的地方会馆和戏楼也聚集在此,成为老城区丰富文化积淀的重要地区。2017年起,东城区对三里河进行整治提升,胡同街区、四合院建筑与自然环境渗透融合,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三里河集中浓缩了老城保护更新的成果,成为了展示老城美好新生活的重要示范,也为“会馆有戏”打造了古朴国风与创意潮流涌动的天然舞台。
三里河公园改造只是东城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的一隅。崇雍大街、平安大街整体提升,雨儿胡同、草厂四条等胡同获评北京“最美街巷”,一批又一批“美丽院落”相继亮相……东城区从“面子”到“里子”推进街区更新工作,充分激发街区活力,探索出一条统筹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可行路径,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百姓更“诗意”地栖居。
文化交融
会馆赏戏见证老城胡同焕发“新生机”
漫步三里河,水穿街巷、绿柳成荫,不知不觉如入烟雨江南。踏过青石板巷,走进颜料会馆,一场好戏正在上演。
北京京剧院带来的京剧选段《天女散花》《三岔口》演绎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余音袅袅,奏响华美乐章,精彩表演引来观众掌声雷动,仿佛重现了昔日会馆的繁华盛景。
历史上前门东区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众多,其中颜料会馆便是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的一处集祭祀与观戏功能为一体的汇聚之所,后经多次修缮,成为现存为数不多的晋商会馆之一。东城区进一步突破会馆活化的边界,寻求会馆作为文物实现创新利用的新路径,通过深入挖掘与展示会馆文化内涵,实现会馆建筑与文化内涵主体的时空对接,将会馆打造为更具时代化气息的地域文化交流展示平台,通过不断丰富会馆文化业态,使会馆既保持“萃集蕴蓄”的美好画卷,又体现“润物无声”的海纳百川,彰显会馆文化的新时代价值、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时代样板。
近年来,东城区不断推进会馆活化利用工作,使老会馆焕发文化活力。2021年,“会馆有戏”在颜料会馆鸣锣开演,至今已举办“花雅运河”“京韵芳华”等一系列“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好评。截至目前已上演150余场,惠及市民2万余人。随后,东城区进一步焕发会馆文化活力,携手广东省韶关市、广东省梅州市、安徽省池州市、湖北省黄冈市、福建省龙岩市4省5市6处会馆,吸引优质文化资源,打造集萃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随着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的全面实施,多地将携手推动会馆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物理轴,也是一条文化轴,更是新时代首都的发展轴。行走在中轴之路上,听一段晨钟暮鼓的百年回响,望一路壮美中轴秩序,赏一出“会馆有戏”精彩演出,既是一次文化建设的现场教学,也是一场启迪学习的经验交流。东城区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主席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精神,全速推进“崇文争先”,全力做实“六字文章”,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激活“崇文争先”的发展动能,努力谱写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实践。
文字:区委宣传部
图片:王峥 张维民 刁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