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和宫廷金鱼“较劲”的李淑贤
2023-11-13 10: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初冬时节,丰台区玉泉营街道巴庄子村256号院内的李淑贤正忙着帮金鱼搬家,“冬天来临前,要让金鱼多照射自然光,有利于色素沉积,提高免疫能力。转入到过冬池后,金鱼要经过低温休眠才能促进发育成熟。”为了培育出体态和样貌出众的金鱼,作为宫廷金鱼第四代传承人的李淑贤,已经和“王字虎头”“鹅头红”两种金鱼“较劲”了20多年。

走进院子里,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颁发的“北京市王字虎头宫廷金鱼保种场”的牌匾挂跃入眼帘,牌匾下方便是大大小小泥盆,里面的金鱼欢快地游动着,向远处望去,几十个木海依次排开,把院子凸显得古风古色。

一尾好金鱼到底长什么样?

记者试图从李淑贤20年培育金鱼的追求中得到答案。“金鱼是中华文明积淀的产物,是我们的国粹,在匠心培育过程中,根据历史、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形成了各品种独特的赏鉴标准,有大同,也有小异。比如福州、广州等地饲养金鱼迎合市场的需要,以流行为导向,追求生长快速、色彩丰富、侧视为主。北京则不然,更讲究慢工出细活儿,精挑细选,俯视观赏。宫廷金鱼鹅头红、王字虎头都要求头瘤高耸,背部平润,尾部舒展,游姿稳健,鳞片紧致而光亮......”李淑贤边捞起一条“鹅头红”金鱼边向记者解释道。

在宫廷金鱼养殖过程中,盆养技术的发展使金鱼彻底摆脱了鱼鳖混养的放生阶段和集中粗养的半家化阶段。养殖环境的改变和人为杂交选育使金鱼产生了大量突变,极大地丰富了金鱼品种。盆养作为宫廷金鱼的核心理念,其重要意义在于鱼把式们能够在小水体环境中通过观察、饲养,总结和掌握了金鱼的生长、繁育规律,从而实现了精细管理、人工配对、定向选出的目的。如果没有盆养环境的变化,金鱼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没有精选的养殖理念,生长于池塘中的草金鱼也不会脱胎换骨、面目全非,这种盆养理念对今天宫廷金鱼的养殖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采用北京传统饲养器具‘木海’、‘泥盆’和现代玻璃钢水槽交替饲养的方式,并力求在传统养殖方式中加以创新。每年春天是金鱼繁殖季节,也是培育出好品种的关键时期,‘欲求好秧,全在老鱼有材,出子必佳’。这时候需要把已经显现出来优秀基因的种鱼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让子代更加优秀。咱们以这条金鱼为例,这是一条五花色品种的鱼,头部是红色,身体是蓝色底色,这种冷暖色差的表现就需要兼得父母亲本的优势性状。”讲起金鱼杂交选育的经验时,李淑贤更像一位设计师,以不同金鱼品种为材料,创造更多表现不同又极具观赏性的金鱼品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杂交,这个技艺不仅需要细致,还需要耐心,有时候一万尾鱼也只能选出几十条像样的留养,不仅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甚至还需要老天眷顾,得到一点幸运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皇家园林中,亭台、假山石、小桥流水式的景观鱼池与皇宫建筑相得益彰;宫殿内配置样式精美缸盆,较大的可摆放于殿堂中,小巧玲珑者则陈于公案之上。在故宫的延禧宫中有一座没有完成的水晶宫——灵沼轩。据《清宫述闻》记载:“水晶宫立中央,凡三层,层九间,又四角各有一亭,计三十九间,以铜作栋,以玻璃为墙,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身玻璃世界。墙夹层中,置水蓄鱼。下层地板亦以玻璃为之,俯首而窥,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

故宫内饲养宫廷金鱼较多使用木海、虎头盆,其中木海直径可达2米以上,有瑾妃观鱼照片为证。在养殖容器的使用上,据《金鱼图谱》记载,“缸以古沙缸为上,瓷缸次之”,《虫鱼雅集》记载,“然养鱼总讲究陈盆老缸。论及秧鱼,尤须盆中。盆秧养出,皮润、鳞细、色鲜无非出长稍迟。”又:“鱼盆喜陈恶新,盆口宜敞忌收。务选多年旧盆,毫无火气为最上,缸亦如是。”,上述文献说明宫廷金鱼的养殖容器宜旧忌新。

传承古法养鱼的技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兼容并包、发扬光大。一直都用泥盆和木海养鱼的李淑贤有自己的理解,“传统手艺养鱼是为了让宫廷金鱼的各方面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工业化量产所无法代替的。首先,泥盆和木海的材质隔热透气,有利于水温、水质保持稳定,使金鱼容易适应。其次,现代的过滤方法和增氧措施可以为金鱼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学以致用,功夫不负有心人,金鱼保种工作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交流和实践,李淑贤秉承初心,守护着北京宫廷金鱼,通过提纯复壮杂交等手段让曾经濒临灭绝的品种得到了种群恢复和品质提升,获得了业界高度肯定,有效地带动了花乡地区居民养殖宫廷金鱼的热情,展现着丰台地区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来源:丰台时报

编辑:原梓峰


作者:

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