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出台先行先试政策、认定全国首批文化金融专营机构、首创文化企业投融资“白名单” ……作为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创建地区,东城区历时三年探索出的创新路径,已经逐步实现体系化,彰显出“东城方案”的独特价值。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暨投融资大会在上海召开,东城区受邀在大会上进行了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将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持续创新机制、拓宽路径、构建生态,深入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插上“金翅膀”的经验进行了分享,针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及投融资工作贡献了独家智慧,受到各行业、地区的积极评价与广泛关注。
在日前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金融工作上升到更高战略高度。东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以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着眼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痛点难点问题,重点探索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两个创新”,以金融赋能文化、以文化促进金融,持续推动文化与金融两大产业的互联、互补、互融、互促,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金融服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贡献力量!
解读“东城方案”
机制新 市场活力得以激发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城市韵味中,藏着东城文化与金融合作先天优势的“基因密码”。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文化产业与金融业是东城区的主导产业,文化与金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构成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东城区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文化领军企业发展强劲,文化生产交流活跃,“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已成为全国示范性文化创新策源地。创建三年来,东城区以一系列“首创”,为文化与金融合作开疆拓土,劈波斩浪。
首创先行先试政策。抓住北京市“两区”建设契机,为全国服务业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提供示范引领。《东城区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行动计划(2020年-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先后出台,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渠道拓宽、合作资源汇聚,为加快推进示范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首创文化金融专营机构认定标准。认定全国首批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率先为产业发展建立标准。推动北京银保监局、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批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三家属地支行率先挂牌更名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支行。联合人行营管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七部门出台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认定标准,对示范区专营、特色支行认定标准进行了探索性界定,并正式授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华夏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等8家属地支行为首批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成为文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的有力“加速器”,成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创新尖兵。
首创文化企业投融资“白名单”机制。针对文化企业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东城区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创新推出“白名单”机制,根据文化企业经营规模、成长速度、发展潜力等维度遴选优质文化企业,共同推送至银行机构,实现评价结果与银行信贷、政府扶持政策挂钩,为文化企业增信助贷。同时,鼓励银行机构通过加强银担深度合作、投贷联动、探索知识产权和版权质押等方式,加大对“白名单”企业支持。
解读“东城方案”
活水足 合作路径得以拓宽
这里,有文化滋养,有历史底蕴,更有发展后劲。金融活水从创新深处流来,浇灌着蓬勃生长的文化产业。文化与金融合作创新,既有坚守,也有突破。
东城区文化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更加科学、高效的投融资支撑。无论是出版领域领军企业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广播影视领域重点企业光线影业、央视动漫,文化科技领域重点企业锋尚文化、猫眼文化,还是获得“投贷奖”配套支持的保利文化、北京工美等,都受益于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带来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此外,包括电影《革命者》、电视剧《胡同》、“百年征程”多媒体与传统舞台演出结合应用平台、景泰蓝创意产品设计研发,以及德必天坛WE”、东雍文创园、大磨坊文创园等文化产业园区等,在金融活水的助力下,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坚守初心,加大力度。为了更精准地助力文化企业成长,东城区构建了文化产业投资扶持体系。实施优质文化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文菁计划”,通过领军企业奖励、高成长奖励、投贷奖励配套和项目补助等方式,形成文化企业全周期扶持政策体系。创建以来先后有256家文化企业获“文菁计划”补助支持资金7916万元。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文菁产业基金,首期首笔募集资金5225万元,聚焦文化科技融合特征突出的文化新业态投资项目。
坚守稳健,分担风险。东城区开拓性地完善了文化企业风险分担机制。设立规模300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其中1000万元优先支持文化类企业融资需求。创建以来,纳入风险补偿资金支持企业50家,涉及信贷余额2.17亿元,其中文化企业风险补偿资金占比78%。围绕文化企业海外业务面临的风险,探索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等深度合作,为东城区文化企业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办理出口信用保险、购买外汇衍生品等方式降低海外业务风险,提升文化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坚守品质,不断创新。东城区汇集着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的“最强战队”,探索文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联合8家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创新推出文化金融产品39个,其中北京银行示范区雍和文创支行创新“四专四单”服务模式,在审批权限、业务流程、风险管控、考核监管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出“文菁贷”“文化英才贷”等多个无抵押、免担保的金融产品。中国银行通过“非遗贷”,对非遗传承人提供经营贷款,解决中小文化企业信贷难题。
解读“东城方案”
要素强 市场主体得以壮大
声名远播的上市企业、空间舒展的园区、视野广阔的专业人才……东城区通过强化要素市场,高质量培育市场主体,书写了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精彩答卷。
文化企业踊跃上市。东城区助力文化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探索出有效的实施路径。出台《东城区关于鼓励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的若干措施》,创建期间推动锋尚文化、全时天地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建立与深交所、上交所、新三板等主要资本市场合作机制,积极推荐区内72家文化企业进入北京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加快区内文化企业上市进程。目前东城区文化上市企业达到11家,占全区上市企业的1/3。
文化园区日臻成熟。东城区积极挖掘老旧厂房存量资源,编制出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打造更多运营规范、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度高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承载空间不断拓展。推动德必天坛、东雍文创园、大磨坊文创园等建立金融服务站,为园区内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小额资金担保等服务,鼓励东方嘉诚等园区运营单位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培育孵化园区内初创企业,不断健全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文化金融复合人才梯次培养。成立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文化金融合作路径,为文化金融合作发展注入理论动力。加大“四巷”人才引进力度,推动艺术品交易、文化金融、文化版权、游戏动漫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工作。举办“文化+”创意大赛,激发文化金融人才创意活力。连续七年举办文化金融高端人才研修班,累计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培训中高层管理者1200余人。
解读“东城方案”
生态优 发展动能得以提升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三年来,点滴积累的经验与资源,汇集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金融产业生态。
“一站式”文化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让服务更便捷。吸引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东城,与东城区国资公司共同打造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发起成立东城区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积极构建政策信息、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企业孵化、文化金融产品研发和文化金融人才培育服务平台。打造线上文化金融服务窗口,“一站式”集成市区文化产业政策申报及投融资需求对接。支持文创板公司探索文化资产定价流转体系,联合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打造首都文化企业专属服务平台——北京文化企业股权转让平台,征集意向挂牌文化企业45家,完成签约辅导近20家。
国家级文化金融活动品牌,让声量更强大。推动国家级北京文化论坛永久落户东城,吸引优质文化金融人才、机构、企业集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连续6年合作举办“中国文化金融峰会”,发布《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报告》,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金融前沿话题进行探讨,打造国内最高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与金融合作盛会。举办“文菁汇”文化金融系列沙龙活动,搭建政府、行业专家、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常态化活动社群。
创新“文旅+金融”发展模式,让场景更丰富。王府井商圈落地北京首个数字人民币消费试点,举办“数字王府井 冰雪购物节”,发放5万个数字人民币红包。联合农业银行北京分行举办“京彩惠民生 东城书香行”活动,累计带动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活跃3万余户。实施“故宫以东”共创计划,与金融机构围绕“故宫以东”品牌建设、项目孵化、消费场景打造等展开“金融共创”。聚焦 “文化金三角”,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浦发银行等通过银团贷款方式提供44亿元信贷资金,助力隆福寺重点项目建设。中国建设银行提供4500万信贷资金支持北京·禄米仓新视听文化产业园区提升改造。北京银行为锋尚文化提供4000万非融资性保函支持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项目建设。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在高标准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努力下,东城区文化领军企业稳步发展壮大。涌现了锋尚文化、光线传媒、中文在线等高速成长的文化企业,保利拍卖、嘉德拍卖已在艺术品交易领域形成“北京价格”。2022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499家,全年实现收入1117.3亿元,位居全市前列,文化产业人均地均产出全市第一。驻区企业中国出版集团、保利文化集团2家驻区文化企业获评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北京歌华传媒集团、北京工美集团3家驻区文化企业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16家园区获“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称号,数量持续位列全市第二。
“东城方案”凝聚着文化与金融的多方力量,回应着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未来,东城区将全速推进“崇文争先”,全力做实“六字文章”,持续把“文化+”作为重要引擎,做好产业发展“劲”字文章,加固文化链与价值链的联接,使文化既开花又结果。树立文化与金融合作发展的新标杆,不断为文化强国、金融强国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文字:区文促中心
图片:林萱 张传东 张维民 闫文 区文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