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公共空间!京西“驼铃古道”将再添新风景→
2023-11-21 20: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模式口西接太行、东连京师、南临永定河畔、北依翠微山麓,自古即为京畿重镇,兼具商贸通衢,于2002年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近年来,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成为了京西地区的一处“网红打卡地”——老舍先生笔下的驼铃古道、法海寺的绝美壁画、街区中流淌的民俗与古韵吸引着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

近日,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一期)迎来新进展——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提升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更好延续街区古韵、激发空间活力。

“连点成片”,千年古道“焕活”空间

项目总面积约51000平方米,北至龙泉寺、南至首钢模式口南里小区和北京第九中学北垣墙、西至石门路、东至金顶北街路。

项目将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舒适的公共空间有机结合,通过重点打造模式口北街北口、模式口公共空间、万泉寺遗址空间、法海寺入口空间四个重点节点,优化提升北小街西循环路、永引渠滨河空间步行体验,完善和丰富区域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为居民日常休闲交往、文化活动展示提供开敞活力空间。

项目示意图

发改君了解到,项目将于明年年底前建成。届时,将促进公共空间“连点成片”和街区业态进一步提升,打造一处独具特色的露天文化会客厅,实现区域公共空间品质和街区景观整体提升。

回应百姓需求,打造人人共享新空间

围绕“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针对模式口区域的居民、商家、街道管理者、游客等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通过大量的采样调研,汇集各方切身需求——

临街商铺的店主反映,需进一步增加孩子玩耍的公共空间;

喜欢散步的居民建议,增加健身器材,满足大家平时在公园内的多样健身需求;

出租车司机认为,完善公共空间的同时应当兼顾交通组织……

调研访谈现场及问卷

广泛的调研为设计带来诸多启发,设计方案也融合兼顾了多样化的百姓诉求,力争打造人人共享的公共空间。

运用美学理念,再现京西开放空间

项目改造力求深度结合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打造绿色、开放、多元的街区公共空间。

设置空间主题

针对不同公共空间位置、特色,确定空间主题,让改造提升后的公共空间与街区环境和谐相融。例如,万泉寺公共空间从传统建筑及古典园林格局中提炼设计语言与手法,确立“庭”“园”“苑”三大主题,分别对应场所不同空间,在尊重场地遗址、古树、高程等特征的基础上开展设计改造。

万泉寺公共空间局部效果图

便利交通组织

将东、西循环路与北街相连接,实现未来东、西循环路的通达与引流。其中东循环路东起永定河引水渠水闸处,西至模式口北街,着力打造春天滨水杏花慢步跑道;北小街西循环路东起模式口停车场,西接石门路,沿途营造秋天特色枫叶景观。

 

东、西循环路效果图

打造精品场景

利用现状场地分别设计了露天本色艺术集市、林中读书、林下嬉戏等丰富场景,并同步完善水、电等市政配套设施,为未来多样化活动的举办提供便利。

活动场景效果图

推广文化遗产

挖掘法海寺壁画等国宝艺术元素,以景观小品的方式再现艺术之美。比如,在公共空间中增设“壁画”装置,通过可转动金属钢板实现人与装置互动,在装饰公共空间的同时展示文化遗产之美。

“壁画”装置示意图

当千年古道邂逅品质公共空间,会擦出什么样的新火花?届时一起相约打卡!


作者:

发展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