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东陵这座汇聚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精品的博物馆里,有一种建筑形式举足轻重,那就是拱券桥。一座座精美的拱券桥或如长虹横卧一湾碧水之上,气势磅礴;或如弯月巧置小流之上,精巧玲珑。座座桥梁雕栏玉砌,装点了神路,也彰显了墓主人的身份……
孝陵一孔桥
裕妃园寝前一孔桥
清东陵的桥不再是单纯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它们既体现了建筑的森严等级,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又作为不可或缺的陵寝配置装点了神路。这些桥大多为石质拱桥,桥洞数多少不一,但均为单数。
龙凤门以北的神路上有一座精巧的一孔拱桥,桥身为青白石,两侧仰天石上各装七块寻杖栏板,瘿项雕云朵宝瓶(象征平安如意),八根望柱雕二十四节气柱头(象征四季平安),两块素面抱鼓石。这座一孔桥纯属礼制建筑,桥下并无流水。
像这样的一孔桥,还有五座,分别位于景妃园寝、景双妃园寝、裕妃园寝、定妃园寝和惠妃园寝宫门前。
裕陵玉带桥
值得提出的是,清东陵内还有一组三座一孔桥,形制十分独特,它就是位于裕陵陵寝门前的玉带桥。这三座玉带桥桥面的两边安装青白石栏杆,柱头雕云龙、云凤,每个桥洞龙门石上雕霸下。更为新颖的是,桥栏杆的两端改变了传统的抱鼓石形式,而是每端各透雕一只蹲踞昂首的靠山龙,靠山龙的麟、蹄、鬃、嘴诸部位雕刻得十分精细,栩栩如生。这三座一孔桥体量虽小,但精致非常,在清朝皇家陵寝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孝陵七孔桥
清东陵有102座形式各异的桥梁。它们座座雕栏玉砌,如银月玉环,与周围的高山、流水、金瓦、红墙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在它们身上,能品到诗歌之韵,能看到绘画之美,亦能读到历史,听到传奇……而这102座桥梁之中,最具传奇者,当属位列中国十大名桥之一的孝陵七孔桥!
孝陵七孔桥是清东陵桥身最长,桥孔最多的“神路桥”,其全长111.60米,宽9.10米,桥身通体采用汉白玉石材拱砌而成,桥两边砌有126块栏板。
孝陵七孔桥栏板
乍看这些栏板与桥身一样质地洁白、细腻,无太多差别。但是用硬物轻轻一敲则会发现,栏板能够发出金钟银铃一般清脆悦耳的音响。而仔细分辨,又会发现,尽管每块栏板和每根栏杆形制与大小均相同,敲打时的力道相同,但发出的声音却不相同。它们有的声音清脆响亮,有的婉转悠扬,还有的浑厚低沉,向前一路敲击下去,好似弹琴鼓瑟、击罄敲钟。而这不同的声音又正好暗合中国古代韵律中的宫、商、角、徵、羽。因此,孝陵七孔桥又称为“五音桥”。
那么为什么这座石桥会发出金钟玉罄般美妙的声音呢?据地质学家考证,方解石中含有50%左右的铁质,所以一经敲击,便能叮咚有声,而含铁量之多少,又有抑扬顿挫之区分。
孝陵七孔桥
二十四节气柱头
孝陵七孔桥的位置堪称“金锁玉关”。桥面两边各有柱头64根,柱身两面雕刻盒子枋心,柱头为火焰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着二十四节气,寓意着火焰长明,生生不息。
孝陵五孔桥
按照清代皇家陵寝建筑规制,在皇帝陵神路上还要设置一座五孔桥。孝陵七孔桥往北大约700米左右就是孝陵的五孔桥了,这座桥每侧有61块栏板,62跟望柱和2块抱鼓石。望柱头是24节气柱头,栏板上雕有云朵宝瓶。
像这样的五孔桥还有四座,分别位于景陵、裕陵、定陵、惠陵的神路上,它们虽然在形制上略有不同,但都是帝王陵寝中不可或缺的建筑。五孔桥不如“五音桥”独特,不如“玉带桥”精巧,但它质朴、庄重,默默的静卧在神路上,不争不抢,不慌不忙,风姿卓然……
孝陵三路三孔桥
清制,帝、后陵寝隆恩门前马槽沟上(孝陵在神道碑亭后)设三孔桥,而为了区别陵寝建筑的等级皇帝陵前设三路三孔拱桥,皇后陵前设一路三孔拱桥和两路平桥。
孝陵三路三孔桥每侧栏板13块,望柱14根,抱鼓石2块,掐当栏板8块,望柱4组,12根;栏板雕云朵宝瓶,柱头刻二十四节气纹;石材与七孔桥相同。
三路石桥横卧在一湾碧水之上,与红墙黄瓦相得益彰,与自然山水相映成趣,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蕴含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岁月不语,唯石能言。东陵的桥千姿百态,瑰丽多彩,它们的每一块栏板,每一根望柱都凝结了中国古代哲匠的智慧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