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半森林一半城,千园锦绣万物生。
首都北京,被两道葱郁的绿化隔离带环抱,一个个公园散落其上,这两条隔离带被形象地称为两条“翡翠项链”。
朝阳区以“大尺度绿化”为目标,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公园融入生活,织补绿网,连通绿道,串起天然大氧吧。
一个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生态宜居城区正在成形。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近日推出了朝阳专刊,系列内容一共十篇。
第一篇:新朝阳:城市进化论
第二篇:朝阳的水 北京城的生命脉动
今天,专刊第三篇为“一城繁华半城绿,千园锦绣万物生”,让我们继续了解——
↓↓
入夏以来,北京最大的“绿肺”——温榆河公园一直活动不断,人气爆棚。潮玩生活节、无限音乐节、端午龙舟赛、科普嘉年华……这座坚持“生态、生活、生机”理念,倡导“可游、可赏、可学”的城市公园,正在成为一座城市“宜居”的新表达——既要有生态,更要有生活,与城市发展同频,与市民需求共振。
事实上,温榆河公园只是朝阳区“大尺度绿化”和“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今天,当我们登临高处俯瞰朝阳,眼前是一幅层次丰富的绿色画卷。深深浅浅的绿色在大地上铺展,各类公园如一颗颗“珠子”点缀其间。对于许多居民而言,已习惯了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生活。
01
织补“绿网”
一半森林一半城
北京市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几十座公园绕城而建,如一条翡翠项链环绕京城。其中最大的一颗“珠子”就是温榆河公园。它横跨朝阳、顺义、昌平三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2020年,位于孙河乡沙子营村的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建成开放;2022年,温榆河公园一期朝阳段也落成开园。
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如何处理好绿色空间与河流、道路、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朝阳区在积极探索的问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王引,是温榆河公园规划的主要负责人,他在编制规划前没少跑清河和温榆河这一带。
王引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有河流,有林地,有农田,自然生态的本底条件不错。看着河里的小鱼,听着树林中的鸟叫,他灵机一动,提出了“生态、生活、生机”的设计理念。“它本来就是绿色空间,所以自然生态要放在第一位;生态要为人服务,所以生活放在第二位;最后希望它成为一个各自然要素生机勃勃、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场所。”
在具体景观设计中,王引大胆提出“精野结合”的思路。以密林、农田、滩涂等8种生境系统为底,以精致园林景观为点缀,由“景”到“境”,让市民可遍览山水林田湖草;推行“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不对地形、植被做任何处理,严格维持现状,这里长成什么样,全部交给大自然进行自我演替,用生态守护生态。
评判城市生态的好坏,不是那些没人记住的负离子高低,而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用生命说明生态,才最为生动。公园不仅为动物活动、迁徙留出了生态廊道,还设置了鸟岛、昆虫旅馆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装置。如今,这里已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家园。
用绿色织补城市公共空间,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已形成了“一半森林一半城”的生态底色。
温榆河公园面积如此之大,其实并非单个公园,而是一个公园群。公园完全建成后,可辐射回龙观、后沙峪、北苑等多个大型居住区,周边100万北京市民骑行15分钟就能抵达公园,24万市民步行15分钟也能抵达公园。
北京之所以选择在东北边雕琢温榆河公园这颗“珠子”,是为了落实城市规划,将“郊野公园环”这条“翡翠项链”串起来。北京在城市建设中,规划了两道绿化隔离带——城市公园环(一绿)和郊野公园环(二绿),希望以绿控地,改善生态,美化环境,防止城市无序扩张。
20世纪初,受“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西方的大都市开始尝试在城区外围设立绿带。1924年,世界各地的规划学者们齐聚阿姆斯特丹,达成了七项共识,其中之一就是“以环城绿带抑制城市扩张”。此后,如巴黎、柏林、莫斯科等国际大城市都纷纷规划建设了各自的环城绿化控制带。
北京是我国借鉴国际大城市建设经验,引入绿化隔离理念最早、贯彻实施时间最长的城市。从1958年“绿隔”写入北京市城市总规,到如今两条“翡翠项链”环绕京城,绿隔,让城市绿意盎然,也让市民享受更多的生态福祉。
2022年,四环与五环路之间的“一绿”实现闭环,102个公园开放。其中朝阳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朝阳公园、平房森林公园都是这条项链上闪耀的“明珠”,成为市民出游的“后花园”。
目前,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二绿”地区也在加速建设,目前已有40余个公园开放。其中已建成的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和一期朝阳段便是“二绿”上最大的一个郊野公园——这片珍贵的“绿肺”不仅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也成为野生动植物在大都市中的家园。
朝阳区继续在第二道“翡翠项链”上添“珠子”:一方面织绿成片,建造了多个大型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另一方面补裰断带,加密中小微公园和绿地。如今,环城皆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公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已形成了“一半森林一半城”的生态底色,最终的目标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绿”成为这座城市最容易撷取的色彩。
02
串联“绿道”
一条绿道观朝阳
炎炎夏日,如果你沿着亮马河滨河绿道步行,可从东直门一路漫步到红领巾湖,沿途河风清凉,荷花飘香;如果你沿着朝阳绿道骑行,可从奥森公园一路畅行到朝阳公园,沿途绿树成荫,清风相伴。这两条纵横交汇的绿道,可以让人体验到“城在‘绿’里美,人在‘园’中游”。
“绿道最早出现在北美,其前身是风景园林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在国内起步较晚,许多人还不理解它的价值。”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说,所谓绿道,是一种限于步行、骑行的线性绿色通道,具有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健康休闲、连接城乡等多种功能。
北京市从2014年开始绿道建设,将绿道与城市公园、滨水空间、文化遗迹相结合,让市民在步行或骑行的过程中感受到绿道带来的幸福感。朝阳区的奥森公园、朝阳公园里都先后建起了绿道。
为了将各个公园之间进行连接,打通城市“绿色脉络”,朝阳区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绿道。2021年,朝阳区北部9.5公里长的绿道示范段建成,从奥森公园至望和公园,可穿行于绿荫间,一逛到底。不同地段各有主题,既可在安立路段享受“康养健身”,也可在黄草湾郊野公园体验“自然野趣”。
“当家门口有了绿道,你会发现健身的地方无处不在。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大公园里跑步,足以让人赏心悦目。”姚烁家住在望京,沿着这条北部绿道示范段,可直通奥森公园。下班后,他换上跑鞋一出门就可出发,跑到绿道尽头折返回来,正好一个半马(约21公里)。
条条绿道,
犹如镶嵌在朝阳大地上的绿色纽带,
串联公园,让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贴得更近。
2022年,朝阳北部绿道(望京—朝阳站)贯通,全长25.5公里,串联起望和公园北园、望承公园、桐城公园、望和公园南园、太阳宫体育休闲公园、太阳宫公园、南湖公园、四得公园、牛王庙公园、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等。公园为绿道增添生态空间,绿道将孤岛般的公园串联起来。
姚烁还是一个骑行爱好者,周末喜欢带着孩子从家门口出发,沿着南北贯通的绿道畅行各个公园。“夏日酷热难耐,只要骑行进入绿道,凉意便扑面而来,真有飞一般的感觉。”姚烁说,以前有很多断头路,现在绿道连通以后,便可以实现“一车逛遍公园了”。
朝阳区的绿道示范段建成投入使用时,杨新苗亲身体验并接受了电视台采访,是想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向民众宣传绿道的价值。在他看来,绿道作为一种限于步行、骑行的线性绿色通道,首先要做到美观、便捷、安全,其次沿线要有丰富的文化旅游活动,这样才能吸引人。后续结合骑行知识的普及和轻量化两轮车的推广,城市中车辆拥堵、停车难问题便会大大缓解。
“绿道,作为遍布城市的毛细血管,承载着生态、休闲游憩、景观美学、社会文化、经济产业等诸多功能。”杨新苗说,如果把各个公园比作城市的绿色肌体,绿道就如同毛细血管让它们真正活起来。串联是它最突出的价值所在。要想实现有效串联,必须形成四通八达的绿道体系。
绿道是建设花园城市的生态基础,为花园城市的形成提供了框架,串联及整合绿地系统,促使花园城市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促进自然和城市融合发展。同时,提供生态廊道,增加生物多样性,发挥生态效益,加强了花园城市在区域内的稳定性。
朝阳区致力于打造
“被森林环绕的花园城市”
实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
城园相融,人城和谐”。
朝阳区打造“花园城市示范区”,绿道建设在北京市具有引领作用,全区规划绿道总长度415公里,目前已建成270公里。条条绿道,犹如镶嵌在朝阳大地上的绿色纽带,它们连通了城与乡,连通了曾经彼此孤立的文化遗产、自然生境,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贴得更近。
从类型上,朝阳区正在打造亲水、野趣、森林、繁华、国际、文化等六大系列绿道,最终实现“一条绿道观朝阳”的景观特色;从细节上,在沿线设置服务驿站,用桥下穿行等方式避开市政主干道……这都是朝阳区在绿道建设上的有益尝试。
03
共享“福祉”
打造城市无界公园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更美好而留在城市。”一个城市的形成,离不开人和资源的集聚所带来的效率最大化。在城市的扩张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空气与水体污染、交通拥堵、生态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当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会追求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态空间。
近年来的“大尺度绿化”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理念,让朝阳区的大规模建绿、增绿颇具成效。但其终极目标,不仅要“绿起来”“美起来”,而且要“活起来”“串起来”,致力于打造“被森林环绕的花园城市”。
这跟“花园城市”的理念如出一辙,是一种以绿地系统为核心、以城市规划为手段,旨在创造更加健康、宜居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一个花园城市,的确需要多个公园,但又不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最大程度发挥公园的公共属性,打造完善的城市公园综合体。也就是朝阳区提出的“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园林文化,但古典园林大多属于皇家林苑或者私家宅院性质。真正的城市公园,始于现代文明,尤其新中国成立后才大量出现。公园姓“公”是其真正内涵和价值所在,即作为大众休闲、游憩、健身的主要场所,必须具有开放性、均等性和可达性。朝阳区这些年着力打造的大中小微公园体系,以及采取的拆除围墙、全龄友好等“无界公园”措施,其实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福利。
周末,生活在中心城区的家庭,可以开车去近郊的温榆河公园露营,让孩子在沙滩区玩沙子,在芸上梯田捕蝴蝶,玩得不亦乐乎;平日里,市民可以去小区附近的公园,健身、跳舞、吹拉弹唱,自得其乐;午后,在国贸建外SOHO上班的一些白领,来到旁边的CBD森林小公园里漫步或者休憩,舒解了紧张的工作压力;傍晚,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望京阜荣街一带的居民,在只有1万平方米的阜园口袋公园里,体验漫步在草地、竹林和紫藤长廊之间的曲径通幽的妙处……
可以说,如今朝阳区大中小微相结合的公园体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对绿色空间的种种需求。
花园城市既要使城市景观“高颜值”,也要让群众体验“高品质”。为了实现500米范围就能步入一个公园,朝阳区这两年围绕“无界公园”的概念加大了开放力度。2022年对43处公园做了拆围开放,既加强公园与城市的生态连接,也让原来封闭式的公园真正实现了全民共享。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首批拆围栏的公园之一。去年,这座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公园变成了“无界公园”:门区化为一条被花境簇拥的小径,与市政道路无缝相连;护栏拆了,腾出不少边边角角的空间,用于建设座椅、花窗等设施。
好风景不再隔栏相望,视觉上更清爽、功能上也更便利。市民要想逛公园,不必再绕远儿找门区,晨起锻炼的老人、加班晚归的青年,都能24小时随时逛公园。
生态文明观的转变,不仅能让一个城市更漂亮,还会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发生很大转变。随着公园和绿地的增多,朝阳区热爱户外健身的人明显多了。张女士以前住在繁华城区,马家湾湿地公园建成后,她就搬到附近的小区居住。“只要有地铁有公园,其实住的偏远一点也没啥。”建公园、通地铁,她以前在这里买的房子增值了两倍。开窗就能见绿,出门即可进园跑步,她觉得幸福指数高了许多。
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吸引人定居、吸引产业落地的重要因素。从原来的“产—城—人”到现在的“人—城—产”,一种新的城市发展逻辑正在形成。
一城繁华,千园锦绣
这一期我们看到了
“花园城市”呈现的
绿意盎然,花卉芬芳
下期在历史文脉篇中
我们将带领大家
一起去看看历史文韵之朝阳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部分图片来源:李 冬 温 珂 德 琨 王嘉樾
黄 楠 孟凡军 生态朝阳微信号 北京温榆河公园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