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中医专家答疑
2023-11-29 09: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期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秋冬季呼吸道疾病?记者就此采访了丰台区中医医院中医建设办主任、院长助理陈昌明和丰台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申晓伟。

丰台区中医医院中医建设办主任、院长助理 陈昌明

呼吸道传染病属于外感病,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所致外邪侵袭。中医药应对外感病具有独特的手段和方法,尤其在退热方面,疗效更为持久,此外,中药在缓解全身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方面很有优势。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不外乎表虚不固及感受外邪两个方面,从《伤寒论》、《千金方》、《世医得效方》等医书汲取精华,对传统经方中进行加减,形成现在应用的“无忧散”、“防肺炎”、“清肺消炎方”,这三个方中党参、石菖蒲、制远志、土茯苓、生龙齿配伍使用,可安神定志,改善睡眠,提振和保有人体的精气神,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解表散寒、祛痰止咳;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陈皮、半夏燥湿化痰;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三方合用可达到效益气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外邪感染。同时可宣降肺气、祛除肺部瘀热、清肺化痰、祛湿排毒,可促进肺部功能尽快恢复,防治内外邪气感染、炎症。

针对小儿发热,咳嗽等症状也可以采取中医外治的方法辅助治疗,比如,小儿推拿、按摩、捏脊、膏贴等从内外两个从层面入手,扶正祛邪,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丰台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 申晓伟

患者:“大夫,中医退烧慢吧?我们想快点退烧。”

申晓伟:其实中医用汤药退烧是非常快的,在临床上用中药汤剂治疗支原体感染导致的发热,90%以上能够在2天内退热,经常是能在1天内退热,而且退热不易反复。

中医五千年的发展史,就是在与疫病斗争的历史,医圣张仲景写过《伤寒杂病论》,主要就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后世又相继出现“温病学说”“疫病学说”等,都是针对感染性疾病的论述和治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在古书记载中,也经常出现“一剂知,两剂愈”优秀医案。

根据目前患者经常反复发热或者夜热昼清的症状,中医称为“往来寒热”,中医认为是邪气郁于少阳,郁而化热,治疗以小柴胡汤加羌活、生石膏、连翘等,疏利少阳、外解寒气、内清里热,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夹湿者合达原饮,夹食者合焦三仙,夹痰者合温胆汤等。

患者:“大夫,我们都已经肺炎了,吃汤药能管用吗?”

申晓伟:现代中医治病并不是光靠三根手指头诊断的“老中医”,也需要看化验单,也会依据《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运用抗生素等西医手段对肺炎的病因有针对性地治疗,严格按照《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执行。临床上还会针对患者具体症状,量体裁衣,辨证论治,常用经典方剂麻杏甘石汤为底方加减其他药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夹湿的合蒿芩清胆汤、夹痰的合三子养亲汤、大便不通的合宣白承气汤等等,也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

患者:“大夫,我们孩子身体太弱了,吃点什么给他补补?”

申晓伟:孩子不想吃饭也不要勉强,能吃多少吃多少。在临床看到很多孩子一伸舌头都是黄腻苔,或者淡胖舌白腻苔,脾虚湿盛的情况很多。属于湿邪性质黏腻,所以很多孩子咳嗽持续时间很久,缠绵难愈。

如何在饮食上注意,减少湿邪的产生呢?少吃肉、少吃油腻辛辣、别吃太撑。有患者不解,咳嗽跟吃饭有什么关系?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胃之腑道路阻塞,则肺藏不清。《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中曾经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热病跟传染性疾病含义相近,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感冒了还没好彻底的时候,吃肉就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如果吃得多了,病就不会好的彻底。所以饮食禁忌一定要注意。

来源 丰台时报

记者 原梓峰


作者:

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