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之窗 | “石景山”地名溯源
2024-01-03 16:0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开栏语:缘起兰台,见字如面。从即日起,“兰台之窗”专栏就和您见面了,专栏每月两期,图文并茂。本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石景山区档案馆近年来编研成果丰厚,通过热情讴歌石景山区自然和人文风采,展示出我区深厚的历史文脉资源和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的发展图景,带您感受档案资源的魅力。

石景山区以山得名。素有“燕都第一仙山”美称的石景山,位于首钢厂区西北侧,海拔183米,南坡松柏浓郁,北坡崖壁陡峭,永定河水绕山蜿蜒流过,景致极佳。

历史上,石景山曾用名众多。

石景山早称梁山。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介绍戾陵堰时,首次提到梁山:“水经湿水(今永定河)出雁门阴馆县东北,代郡(山西)桑乾县南……又东南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古梁山的区域范围很大,包括今石景山和其北面的四平山、黑头山等。

晋唐时期,佛教兴起,山上修建金阁寺,刻经于石,因有石经山之称。明代许用宾《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记载,“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碎而言断,岩穴鲜有存焉。”清赵怀玉《游西山记》说,“西岩有残石经数版嵌崖间,山名石景,一名石径,因有此经,亦名石经。”现山上南天门以北摩崖上,“石经山”三字刻石仍依稀可辨。

石景山也叫过湿经山。此说见于许用宾《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的“山日石经,又云湿经……”。湿水(今永定河)来源于漯水,古人把“漯”字误写成“湿”,湿经山便由此得名。

石径山之称见于元代和明代。《元史·河渠志》载:“大德六年(1303年)四月,修卢沟上流石径山河堤。”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山上原有一石径小路,沿路攀登,有钟弦之声,因而名为石径山。

石景山之名最早见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乙卯,以葬卫恭王遣官祭右(赵其昌按:疑右为石之误)景山之神。”明代中期以后,石景山取代其他名称并且固定下来直到现在。由此算来,石景山之名至今已有 580 余年历史了。

石景山形状奇特,被称之为“燕都第一仙山”,《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记载,“神京之西,四十里许,山曰石经,又云湿经,亦名石景。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真为燕都第一仙山也。”

那么,石景山区何以用这座山命名呢?

正如上文所说,石景山是北京第一仙山。原因有三,其一,它位于永定河的出山口,几千年来一直是北京城的天然屏障,“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是历史上北京水利工程的枢纽地带,是石景山地区“东临地阙,西濒浑河”的地理坐标,位置优越。其二,山上自古佛道共存,晋唐古刹金阁寺、唐代藏经洞,还有先后修建的玉皇殿、天主宫、碧霞元君庙等古建筑,无不证明这里曾是古人求仙问道的绝佳场所。加之这里山势挺拔,钟灵毓秀,登高远望,群山、平原、急流,一览无余,仙山之称名不虚传。石景山区以之命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雄峙一方的石景山在饱经千年沧桑后,又经历了首都工业的百年变迁,并正在注视着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历史的厚重和新时代的活力在这里激烈碰撞、相得益彰,未来也必将见证首都西大门的新篇章。

石景山区档案馆供稿


作者:

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