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妙趣“虫”生 邂逅自然之美——海淀融媒记者带您探秘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2024-01-11 09: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进入“三九”寒冬,北京室外气温不断降低,博物馆内却热度不减。一到周末、假期,便有不少市民和家人朋友一起相约逛“馆“,打卡博物馆成为冬季出行新潮流。

小小昆虫竟能举起自身体重850倍的物体?蛾类的翅展最宽能达32厘米?可食用昆虫的粗蛋白含量超过60%?最近,位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植保楼内的昆虫博物馆可谓人气火爆。每到周末,总会有不同年龄段的昆虫爱好者聚在标本前仔细端详、轻声交流。也有不少家长和孩子一起,跟随志愿者精彩讲解,一边畅游奇妙的昆虫世界,一边收获有趣的科普知识。

走进展厅,记者看到,最醒目的位置展出了15种极限昆虫标本。体型最大、体长最长、翅展最宽……它们各具特点。转个身就看到了展厅中间的全息投影,正不间断播放着中华大刀螳、金环胡蜂、蜻蜓、蝉等7种昆虫的影像,全方位放大呈现他们全身各部位的形态特征。向展厅内部走去,映入眼帘的是许多可供参观者转动的半透明小盒,每个小盒内都有一个昆虫标本,共有90种。每个盒子的背面都标注有该甲虫的拉丁学名、分类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分布地,标本精美生动、介绍专业详实。在另一侧的昆虫活体展区,生态缸中的中华扁锹甲、彩虹锹甲和乌干达花金龟可供参观者互动观察,生态缸模拟了它们在野外的生存环境,方便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和取食方式。

“你看它的翅是膜翅还是毛翅?”趁着周末,李女士带着7岁的儿子来到昆虫博物馆进行参观。在昆虫的结构与功能展区前,李女士和儿子看着满墙的昆虫标本不禁讨论了起来。“之前听说这里的博物馆对外开放了,我家孩子对昆虫和小动物都很感兴趣,所以我立刻预约了,正好周末带他来看看,是一次很不错的机会。”李女士说。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展示区面积约250平方米,设有昆虫多样性、昆虫的结构与功能、昆虫文化与学科历史等多个模块。展厅内各种精美的昆虫标本和丰富的互动场景,不仅将参观者拉入多彩的昆虫世界,更向参观者讲述着昆虫的基本结构、发育过程、生物习性、分类鉴定、外观形态等知识。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内收藏各类标本350万,其中包括7000余种模式标本,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国内高校首位。(记者 关镓萍 文/摄)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