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同心同行 为孩子成长赋能
在海淀区红英小学,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就要和爸爸妈妈共同签订“阳光家庭契约书”,配合手册指引,逐步了解学校的育人文化,开启家校共育之旅。
从“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的教育理念出发,红英小学设立“家长导师制”,赋予家长生活导师、生涯导师、学术导师等各种身份,让他们参与到学校各类活动中,输出自身资源优势,为孩子成长助力,同时也加深了家长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家长参与到学校工作中,就被赋予了新的育人角色,这样家长就会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学校教育,从而更加理解和认同学校的育人理念,更加支持学校的育人工作。所以我们就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双向奔赴。”红英小学党委书记卜国超说。
家长担任“生涯导师”,以自己的经历、爱好等为学生做生涯指引(资料图)
作为联系家校的桥梁,家委会在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红英小学家委会组织架构、功能职责清晰,还构建了独立运行的组织体系。十年来,红英小学家委会协助学校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如诗文诵读、TED演讲、小课题研究等,在活动中引导家长转变角色,凝聚家校共识。红英小学家委会总理事长沈菲表示,“我们的家长真正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主人,不是被动的配合学校,我们觉得自己是红英教育建设者的一部分,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优势,盘活学校教育的资源,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家校共育带给家长的是收获与感动。红英小学韩家川校区一年级的费钟灵妈妈说:“在参与学校工作的过程中,我会和孩子有更多共同的话题,知道(学校的活动)大的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参与。”冷泉校区六年级的童舒钰妈妈很有感触:“我们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参加了学校所有的活动,我特别感谢红英的活动,孩子的童年真的像糖果一样多滋多味。”
年会上,红英小学还为参与学校活动的社会单位进行了颁奖表彰。学校党委书记卜国超表示,“今天我们整个的社区,学校属地的派出所和周边的资源单位都来到年会现场,实际上红英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系,最终只为达到一个目的,就是为孩子成长赋能。”
培养孩子遇到困惑怎么办?从哪里可以获得系统的养育知识?为了强化对家庭教育的指导,2023年初,北京市教委启动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培训,形成了北京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
“‘我家孩子特别磨蹭’、‘你最磨蹭了’,这些语言表达是在给孩子贴一个消极的标签。我们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对孩子好的表现及时肯定,贴一个积极的标签……”屏幕上,密云区第二小学的李明月老师正在通过情景再现,讲解二年级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告别拖拉磨蹭,驱动自主成长。在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培训平台上,课程以学段分类,涵盖从入幼儿园前到高中毕业各年级,每讲15分钟左右,讲授者包括特级教师、名校长、“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等教育领域专家。
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培训课程录制现场(资料图)
供稿丨新闻部 文字丨王思萌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李培 终审丨张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