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超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
2024-01-23 10: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月22日下午,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京津冀协同发展、繁荣发展首都文化、优化营商环境、“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重点内容介绍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安排。

去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超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首都文化市场强劲复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的一年。去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北京市第一时间提出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一年来,我们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守正创新、主动作为,紧扣时代脉搏和群众需求,积极应对压力和挑战,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演艺之都”建设精彩开局,“大戏看北京”品牌更加闪亮。

这一年,我们因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出台“演艺之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开足马力加大文化内容供给,全年营业性演出达4.9万场,票房收入超 23亿元,比2019年场次翻倍,创造历史新高。我们成功举办“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演艺新空间持续涌现,“会馆有戏”推出400余台精品演出,全年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百余场,演出市场火爆成为2023年的重要文化标记。

二、大力度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去年,我们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中轴线重要遗产点文物完成整体腾退,由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和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成功打造了历史文脉传承的北京样本。“博物馆之城”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挂牌27家“类博物馆”,举办展览700余场,参观人数达87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

三、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于去年年底如期开放、精彩亮相,相信未来将成为极具吸引力的首都文化新地标。我们创新实施“‘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16所高校5万余名学生走出校园参与首都文化建设,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赋能的生动实践。去年9月,阔别10年的“我与地坛”书市重磅回归,近50万读者共享书香盛宴,续写城市文化记忆。未来,春季朝阳书市、秋季地坛书市将每年固定举办,成为“书香京城”的经典品牌。我们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推动95%景区取消预约,不断扩大博物馆延时开放范围,大力整治票务“黄牛”乱象,受到群众积极回应和充分肯定。首都文明创城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实现“十七连升”。

四、文化市场全面复苏,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增长。

这一年,我们紧抓市场恢复的良好势头,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超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以文化科技融合为代表的新业态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备受关注的电影市场不断刷新档期票房纪录,《满江红》《流浪地球2》《志愿军:雄兵出击》《消失的她》等北京出品影片成功点燃观众热情。为繁荣发展首都影视产业,近期市委将出台关于推动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资助扶持优秀作品创作生产、推动影视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完善影视拍摄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出务实举措,为影视企业在京发展注入信心,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去年,我们升格举办北京文化论坛,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论坛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成为又一个支撑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国家级、国际性平台。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力以赴,不辱使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奋力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北京篇章!

龙年春节将至,今年的春节意义特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春节文化工作,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各区正在积极行动,为市民群众欢度春节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下周,我们将组织召开春节文化活动专场新闻发布会,为大家集中推出一系列节日文化大餐,欢迎记者朋友们关注。

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龙年大吉!

记者提 问

记者:2023年两会上,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请问过去一年,北京市在建设“演艺之都”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

谢谢您的提问。去年是首都演艺市场异常活跃的一年,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和更大期待,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我们把“演艺之都”建设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围绕推出精品力作、市场主体培育、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打造演艺新业态新空间、优化环境生态等7个板块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和工作任务,为“演艺之都”建设描摹发展蓝图,提供路径支撑。

刚才向大家介绍,作为“演艺之都”建设的开局之年,去年是极具标识性的一年,也是满载收获的一年。全年营业性演出达到4.9万场,是2019年的两倍;大型演唱会、音乐会供给充分,“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等戏剧活动频繁登场,好戏不断,热点不断,各种数据均创下历史新高,可以说北京已经成为让戏剧爱好者最有幸福感的城市。

从硬件上,位于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已经正式落成使用,目前还有一批新的专业剧场正在建设中。 我们加快培育演艺新空间,已认定29家区级新空间,包括大家熟悉的开心麻花“花花世界”、朝阳爱乐汇等,今年将正式挂牌一批市级演艺新空间。我们完善文艺恳谈会、创作引导扶持等工作机制,先后推出话剧《张居正》、歌剧《映山红》、京剧《齐白石》、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等一批优秀原创作品,每周持续推送“大戏看北京”演艺资讯,继续打造“会馆有戏”品牌,为广大市民和观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不断努力。

“演艺之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北京的文化禀赋和资源优势,按照三年行动方案,稳步推进各项任务,力争每年都能迈上一个新台阶,让大家切切实实感受到“演艺之都”“大戏看北京”的文化魅力。

来源 | 北京发布


作者:

文旅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