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9年相约!红嘴鸥与昆明人的那些不解之缘
2024-01-29 17: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自1985年以来,红嘴鸥已连续39年与昆明相约。在此期间,它们与昆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红嘴鸥的“海鸥老人”吴庆恒,坚守20年记录红嘴鸥数量、迁徙时间及习性的“海鸥爷爷”刘震,十几年来在滇池湖畔坚持喂食照料红嘴鸥的“海鸥奶奶”杨水兰,30多年一直专注红嘴鸥公益事业的杨明,近40年一直致力于红嘴鸥保护与研究工作的王紫江……在昆明,一段段动人的护鸥故事温暖着无数人。如今,随着时间变迁,这些故事的主角有的已离世,有的已进入耄耋之年,但红嘴鸥与昆明人相守相依的故事,仍在继续演绎着……

红嘴鸥保护与研究领军人王紫江

近40年始终致力于红嘴鸥保护研究

云南大学生物系退休教授王紫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红嘴鸥的保护与研究工作。自1985年红嘴鸥进入昆明城区以来,王紫江在红嘴鸥越冬生态、保护招引、科普宣传等方面开展了极具价值的探索研究,揭开一个个有关红嘴鸥的“谜团”,昆明赢得“红嘴鸥之乡”的美誉,王紫江功不可没。

王紫江(左一)正在开展红嘴鸥环志工作

1985年11月以来,红嘴鸥在昆明城区大量出现,这一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特殊现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也提出了许多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红嘴鸥进城是好事还是坏事?”“红嘴鸥从何而来?为何而来?”“红嘴鸥离去之后,来年是否还会再来?”……面对一系列这样的问题,当时在云南大学生物系任教的王紫江,与同事吴金亮一起,向学校申请了对红嘴鸥研究的科研课题。王紫江和同事从“红嘴鸥的越冬生态”入手,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1987年,当红嘴鸥再次飞临春城时,王紫江牵头成立了“昆明市红嘴鸥协会”,后来更名为“昆明市鸟类协会”,还率先组织研究并生产出红嘴鸥专用饲料。1991年冬天,王紫江一行人在滇池水域进行调研,想要掌握红嘴鸥的数量。他们乘坐的快艇在湖面上转一个急弯,没想到侧翻了,所有人都掉进了水里。冬天的滇池水冰冷刺骨,当一个个落水者被救起以后,大家发现年过半百的王紫江不见了,才发现他竟被压在了快艇下面!危急时刻,幸好一位渔民的木船从旁边经过,众人合力把王紫江拉上了木船,直说:“太危险了,太危险了!”

即便是有过如此惊心动魄的经历,说起大半辈子为研究和保护红嘴鸥所付出的心血,王紫江教授依然没有后悔过。

1986年,云南大学“红嘴鸥越冬生态课题组”率先在昆明对红嘴鸥开展了环志工作。“当时一共对16只红嘴鸥进行了环志,全部戴上了金属脚环,然后放飞。”王紫江说,此后,他们每年都会对来昆红嘴鸥开展环志。

为了摸清鸥群在繁殖地生存的奥秘,王紫江和昆明市鸟类协会的会员还亲自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做实地调查。他所主持的红嘴鸥生态生物学研究成果,曾3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多年来在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昆明市鸟类协会也为昆明争取了国内城市少有的荣誉,极大地提高了昆明在全国的知名度,例如昆明成为“中国红嘴鸥之乡”,在昆明召开“人鸟和谐”国际论坛,将红嘴鸥定为省全运会的吉祥物,王紫江本人也成为昆明市民评选的“十大新闻人物”,荣获全国老教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奖和“斯巴鲁生态保护精英奖”。

爱鸥夫妻张恒礼、王鉴沔

近20年坚持义务护鸥

张恒礼是云南省地震局退休高级工程师,夫人王鉴沔是昆明师范学校的退休会计。2005年以来,夫妇二人一直坚持义务投喂红嘴鸥,用一腔热忱为昆明的老朋友保驾护航。

张恒礼

2005年冬天,禽流感在全球爆发。当年11月的一天,电视上里面正播放着一则关于红嘴鸥的新闻,昆明鸟类协会理事长王紫江说:“看来,今年红嘴鸥要挨饿了”,他那无奈的神情和海鸥凄凉的鸣叫声,深深地刺痛了张恒礼和老伴的心。

“我们深深为红嘴鸥的命运感到担忧,担心它们将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禽流感固然可怕,但不能因此让红嘴鸥挨饿,使昆明失去这样一张靓丽的名片。”张恒礼和老伴王鉴沔商定后,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入到护鸥行列中去。

从此,他们不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烈日,都坚持前往昆明的南太桥、翠湖公园、大观公园、滇池大坝等地投喂红嘴鸥。最初自己掏钱买馒头,后来,每天从饲料厂领3袋红嘴鸥饲料(每袋20kg)投喂红嘴鸥。张恒礼每天骑着摩托车拉着红嘴鸥饲料,王鉴沔则乘坐公交车带着红嘴鸥饲料,不辞劳苦地前往南太桥、翠湖、大观公园等地投喂红嘴鸥。就这样,一直持续了近20年。

张恒礼还记得,2005年12月27日,他们夫妇二人在滇池大坝喂鸥,霎时大风骤起,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天气特别寒冷,红嘴鸥饥寒交迫,咯咯哀鸣。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穿着湿透的衣服和志愿者们一起,坚持把几十公斤的鸥粮喂完。

2007年的一天,他们在滇池大坝投喂红嘴鸥的时候,看到一只红嘴鸥被钓鱼的鱼线缠住了,落在水里动弹不得。张恒礼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从大坝跳下去,把红嘴鸥救起来。随后,两人将这只受伤的红嘴鸥带回家里,精心调养,待其康复之后再放归蓝天。

多年来,红嘴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时刻牵挂的“孩子”。2005年,张恒礼加入昆明鸟类协会,成为一名鸟类观察员,每年10月份,红嘴鸥先头部队到来的时候,张恒礼总是第一时间出门查看红嘴鸥的动态。为了更好地观察红嘴鸥,张恒礼还花费几万元购买了望远镜和长焦相机,当他看到红嘴鸥的身影时,总是认真地记录下来,向昆明市民传递着红嘴鸥的最新动态。

如今,张恒礼虽已年过八旬,但是只要身体允许,他还是会坚持投喂红嘴鸥。“在我有生之年,会一直将保护红嘴鸥这件事坚持做下去。”张恒礼说。

生态摄影师王英

做好红嘴鸥科普知识的宣传者

昆明鸟类协会常务理事王英是一名生态摄影师,自从2000年加入昆明鸟类协会以来,就一直从事红嘴鸥及鸟类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红嘴鸥的到来,不仅让春城焕发了生机,也给昆明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而从红嘴鸥身上也能带给我们很多人生的启发。”王英表示,多年以前,她曾拍摄到一只受伤的红嘴鸥,虽然只剩下一只脚,但它仍在顽强地觅食,这让她有很深的触动。

王英

2016年6月底,王英与王紫江等几名鸟类专家一起,组建了一支民间科考队,前往红嘴鸥在贝加尔湖地区的繁殖地进行考察活动。“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红嘴鸥繁殖地所在的水域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那里的水生动物基本能满足红嘴鸥的捕食需求,因此,那里的红嘴鸥根本不接受人们的投喂。”王英表示,这次经历也让她收获颇丰,得到了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研究红嘴鸥和做好红嘴鸥的科普宣传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护红嘴鸥,从娃娃抓起,要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爱鸥护鸥的种子。”王英认为,现在她在参加一些宣传活动时,总会通过一张张精美的红嘴鸥照片,为中小学生讲解红嘴鸥的科普知识,讲解红嘴鸥从出生到成长为成鸥的过程,讲解红嘴鸥的迁徙知识,从中启发孩子们热爱并尊重生命。

王英说,在有生之年,她会竭尽所能,向中小学生、大学生,以及普通市民宣传红嘴鸥的科普知识,希望更多的年轻力量能加入到保护红嘴鸥的队伍中来,为擦亮昆明的红嘴鸥名片贡献力量。

鸟类观察员赵力生

十几年坚持义务统计红嘴鸥数量

赵力生曾从事护林工作,2002年退休后,赵力生加入昆明市鸟类协会,成为一名鸟类观察员,对红嘴鸥数量进行同步统计,是赵力生每年都要负责做的一项工作,这样一份简单的义务工作,赵力生坚持了十几年。

赵力生

“我主要负责从松华坝水库到油管桥一带的红嘴鸥数量同步统计工作。”赵力生介绍,每年开展红嘴鸥同步统计工作的时候,都要从松华坝水库开始,徒步10多公里,到达油管桥附近。这些区域的红嘴鸥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每年都有红嘴鸥分布。通过统计对红嘴鸥的分布区域和范围进行及时掌握,为保护红嘴鸥提供第一手资料。在他所负责的区域内,红嘴鸥主要集中在松华坝水库泄洪闸口附近、莲花池、月牙潭、盘龙江油管桥一带,数量多的时候,这一范围内的红嘴鸥能达到1000来只。

“一开始条件有限,对红嘴进行同步统计时,都是靠人工数,数完后记录下来,然后再前往下一个区域进行统计。”赵力生说,后来,来到昆明的红嘴鸥数量由此前的几千只,增加至现在的4万多只,来到昆明的红嘴鸥数量越来越多,统计工作也更加繁杂。后来,他自己购买了望远镜、长焦相机等进行统计,得出的数据更准确了。

“对红嘴鸥进行同步统计,掌握第一手资料,让昆明的市民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有多少只红嘴鸥来到昆明了,这是科普宣传的需要,也能让普通市民了解和认识红嘴鸥的同时,积极地爱护红嘴鸥。”赵力生说,除了红嘴鸥的同步统计,他还经常参与红嘴鸥的环志、宣传、文明观鸥劝导等公益活动。“虽然没有报酬,但我觉得能为保护红嘴鸥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非常有意义。”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张小燕

责编:毕群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


作者:

掌上春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