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横梁,挑起两侧向下的斜面屋顶,屋脊一端的山形挑高已然隆起。2月3日,记者从北京城建集团北京胸科医院危房改建项目部获悉,医院新建医疗综合楼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完工,顺利完成年度建设目标。
作为立足通州近70年的大型医院,新建医疗综合楼的建设将带来更多活力,在投用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门诊空间将增加一倍,服务患者能力也将显著提升。
新建综合楼框架施工完毕
“这里将来会作为医院的门诊大厅。”走进新建医疗综合楼的一层,房屋的整体框架已经施工完毕。大楼的骨架笔直挺拔,勾勒出未来医疗能力发展的轮廓。楼层间整洁干净,看不到堆料,这标志着大楼建设已经来到阶段性节点,圆满完成了当前建设目标。
“在春节到来前,新建医疗综合楼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和地上钢结构施工都已完成,幕墙样板、机电管线安装样板、外墙防水肥槽回填和楼承板安装全部结束。地下室二次结构砌筑完成了70%。” 北京城建集团北京胸科医院危房改建项目负责人王伟介绍,自2023年施工以来,项目共浇筑混凝土23189立方米,安装钢结构5900吨,预埋各类机电管线4.3万米,高峰期工地有近500位工人共同奋战。
新建医疗综合楼位于院区西侧,主体呈C字形,楼内功能齐全,投用后能为医院的整体医疗能力带来有效提升。大楼的1、2层预计将作为门急诊、导管室与重症监护病房,3层为手术部与内镜中心,4至8层为住院病房单元,地下1层设置影像科。建成后,楼内规划设置500张床位、16间洁净手术室,净化区域达3200平方米。
北京胸科医院地处副中心北关大街9号,位于长安街东延长线。在建医疗综合楼工程总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86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3135平方米,地上8层、地下2层,是一座集门急诊、医技、手术、住院用房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三季度外幕墙将盛装亮相
在大楼的外侧,施工用的室外电梯正时刻准备着负重上行。作为大范围施工的前期准备,室外电梯的安装如同是施工蓄能的弹簧,待到建设时便会全力奋进,将生产工作推向高潮。
“2024年是工程的关键一年,项目的许多重要节点都将在新年中实现。为此,施工团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和严密的计划。”王伟说,按照计划,项目将于二季度迎来两大重要节点。首先是就建筑各部分样板和院方进行确认,这将成为下半年大面积施工的先决条件,也将确定新楼的整体基调。与此同时,二季度项目还将到场施工所需的设施设备,包括电缆、配电箱、空调机组等,为保证下半年供电、供暖做好准备条件。
对于住在附近的居民来说,能感受到新楼强烈变化的时间在三季度。因为新楼外墙的封闭封围有望于9月底完成,到时大楼就将呈现出完整外观,和副中心的新老居民们见面。大楼的外幕墙按照“与古为新,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依然会传承医院历史建筑风貌,使用陶板、铝板、仿石涂料、玻璃等多种材料,在融入新时代风貌的同时延续胸科医院的建筑文脉。
在2024年的四季度,大楼将由内而外做足竣工准备。从内部来说,在四季度配电室、锅炉房等相关设施会投入使用,开始供电供暖的调试工作。在向外连通方面,大楼将开始进行小市政管线的铺设,实现向着与外部电网和热力联通。
互联网诊疗超1.8万人次
2023年,北京胸科医院这位默默守望的“老兵”在副中心飞速发展的潮流中与时俱进,医院学科发展多管齐下,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消化内科、精神心理科、感染性疾病科相继成立,核医学科PET/CT开机运行,医院学科建设日臻完善。
医院还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作用,不断创新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成立医务管理MDT团队、对疑难危重症患者提供全方位实时的多学科诊疗,开展了近百场各类医疗培训等综合举措,全方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与此同时,医院持续丰富诊疗模式,把互联网医院打造成新的医疗服务业态,全年互联网诊疗超1.8万人次,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服务的同时,拓宽服务广度和深度,在市医管中心线上服务量排名中挺进前三名。
2023年,医院专家门诊单元诊疗效率提升25%,预约检查效率提升20%,医院整体运营质量显著提高。在2023年公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以总分856.8分的好成绩保持A等的最高监测等级,在“其他专科手术组”中排名全国第11位,总体成绩再创新高。
钢梁拔地百年固,玉柱擎天万事兴。新建医疗综合楼的投用将会在未来大大增强医院的诊疗能力,但在新楼建成之前,医院也没有停下精进服务的步伐。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 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医院将凝心聚力、奋楫笃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推进学科建设,发挥胸部疾病的诊疗特色,围绕胸部疾病不断拓展,孵育新学科,包括儿科、介入诊疗科、肾内科等,突出“抓重点、抓难点、抓痛点”,狠抓医疗质量和安全,服务好人民卫生健康大局。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赵鹏、池阳 摄影:党维婷
编辑: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