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五篇 正月十一日
灯节杂记(2)
【黄河九曲灯】
从初八开始,就算进入灯节了,老北京人家在正月十五日前的这几天,都在为灯节做各种准备活动。其中较大的活动就是搭建“黄河九曲灯”。
“九曲黄河灯”是一种迷宫式的大型灯阵。整个灯阵使用365根木棍钉入地上,木棍的上端安设有花灯,木棍与木棍之间用绳索相连,并加秫秸杆隔拦,形成一个纵横各18条道路,九曲十八弯的迷宫。游人进入其中,不能钻过绳索秫秸杆围墙,只能沿道路行走。里面迷路很多,如能顺利走出迷宫,则预示新的一年事事顺通。
《帝京景物略》中就记有这样的习俗: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不得出,曰‘黄河九曲灯’也。”
灯节期间设“黄河九曲灯”的这种习俗,据说最早见于商朝末期。北方很多地区都有这种灯阵。最为流行的地区,应该是黄河流经的西北地区。
这种习俗在北京地区也算是扎根了,至今依旧保留着。北京的媒体曾经报道过,延庆的一些村庄,在灯节期间还在设置“九曲黄河灯”迷宫。
“黄河九曲灯”灯阵与圆明园的迷宫(黄花阵)相似。圆明园这座迷宫是乾隆年间修建,据介绍,黄花阵是模仿欧洲的迷宫而建。不知“黄河九曲灯”迷宫与欧洲的迷宫谁先谁后。
【耍狮子】
中国传统节日中,舞狮是一项传统习俗。老北京的民间也是如此。这一活动在春节期间,特别是灯节上,更是大放光彩。
中国人的舞狮分为南狮、北狮,北京舞动的狮子属于北狮。北狮与南狮的主要不同点是南狮动作灵巧,上下翻腾,表现狮子的威猛;北狮动作憨厚,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表现生活中的雄狮。南狮的造型道具比北狮简单,北狮造型道具酷似真狮,全身多披金黄色毛。
老北京城庙会之上舞动的狮子,多是各路香会自己组织的。据说老北京南城的“白纸坊太狮老会”是北京城现存的成立最早的“狮子会”,成立于乾隆年间。
"白纸坊太狮"一黄、一篮,蓝色狮子叫做"金毛狮子蓝毛犼",原型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头是仿照故宫太和殿门口石狮子的神态制作的。“白纸坊太狮”现在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传承。
《中华风俗历(民)》上记有:“卖艺人舞狮,或表演其所擅长的其他技艺。”老北京有一句俗语“"幡怕牌楼狮怕桥",意思是花会中耍中幡的怕遇到路中的牌楼,中幡过牌楼是考验耍中幡的演员的掌控能力。狮子过桥,则必"戏水",据说白纸坊的狮子戏水是“太狮老会"的拿手绝技。据网上介绍:“戏水时演狮头的人坐在桥栏杆上,狮尾抱住他的腰。演狮头的人把狮头探向水面,抖抖狮囊,狮头就撩起水花,上面的铃铛哗啦哗啦作响。狮头里往往还挂着一个装满水的猪尿泡,一挤狮嘴里就喷出水来。”
《朝阳区志》中记有当年通惠河上的“狮子凫水”:“当年二闸有一景,每令观者如堵,即老北京谚语所说的‘二闸的狮子会凫水’。舞狮时,狮子颈下13只铜铃声震遐迩,并由善水船工舞狮于河中,俗称‘水狮子’,场面壮观,吸引京城成千上万百姓前来观看。一对‘铜铃武太狮’在水中宛若游龙,浪里翻飞,两岸喝彩声如雷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