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你能联系到的亲戚朋友也都问了,他们没法帮你照看孩子。收监是必须要执行的,这样的话只能让孩子先在福利院待几个月。”冬天的北京寒风阵阵,外衣单薄的张涛(化名)垂着头搓着手,让人分不清他是心虚还是怕冷。
父亲“二进宫”
孩子监护成问题
时间回到2023年6月,危险驾驶缓刑考验期刚过还没一个月,张涛就又因酒驾被判处拘役三个月,而张涛的独生子小森(化名,11岁)的看护成了问题——张涛的妻子三年前因交通事故意外身亡,自此张涛便与岳父岳母断绝了来往,而张涛的父母也于多年前去世,这就意味着一旦张涛被收监,小森可能会无人照顾。
就这样,帮小森找监护人成为了当务之急。我查阅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又询问了几名老法官的意见,最终决定先从孩子法定的顺位监护人和亲戚朋友入手,看看能不能找到人委托监护。
“小森的姥姥姥爷能帮忙照顾几个月吗?”当庭宣读判决书后,我把张涛叫过来问道。“不成不成,我们跟孩子姥姥姥爷已经很多年不见了,孩子妈去世后都不来往了,他们也都回老家了,早不在顺义了。”张涛皱着眉头,言语中带着一分烦躁。“那你亲弟弟呢?”“不成,我弟两口子在别的区住,也照顾不了孩子。”
看来从张涛这里是问不出什么了。随后我给张涛的亲戚朋友逐一致电询问是否能照顾小森一段时间,得到的回复都是拒绝,其中张涛的岳父岳母更是直接挂了电话。
孩子的监护问题
其实只是“挡箭牌”
眼下,张涛叫苦连连,称一出事亲戚们都消失了,孩子的问题若是处理不好,自己也没法放心去服刑,不愿配合法院收监。虽说强行对张涛收监也并非不可,但这会导致一个孩子连续三个月不能得到周到照顾,对于孩子的影响难以估量。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无法给未成年人确定具体监护方案,则需要由属地民政部门或村、居委会来承担监护责任。和民政部门多次沟通后,我们又共同前往小森的学校,与校长、班主任进行了协商。一番周折后,民政部门最终同意申请将孩子送到福利院,并敲定了具体的资金筹措、入院后教育等细节,只待送孩子入院。这下,小森这三个月的监护问题就有了着落,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听到要送孩子去福利院,张涛表现得极其抗拒,更是连续两次拒绝配合带孩子做入院体检。结合张涛此前的种种表现——口头上找理由应付,也从来不提出解决方案,行动上更是从不配合,此刻我终于确定张涛是在以孩子作为借口,妄图逃脱被收监。
刑罚的执行严肃而不可动摇,也是刑事裁判落到实处的根本,更是国家司法秩序的重要环节。得知了张涛内心试图利用孩子逃避执行的想法,后面的工作反而变得轻松:通过同步录像笔录的形式向张涛确认是否可以委托他人照顾孩子,明确小森符合启动兜底监护的条件;与民政、村委会、属地派出所共同制作收监预案,拟定同步开展张涛收监和小森送福利院的工作,争取小森的自愿配合。
“我们要把准法律的内涵,将准备工作做实做细,确保所有步骤合法合理。”贾秋生副院长听完我的汇报后,提出建设性意见并给我打气,与属地政府协调了收监方案的细节问题。经过多方筹划和周密部署,在宋素娟庭长的指导下,我准备依法对张涛强制收监执行,对小森启动监护程序,交由民政部门和村委会共同委托福利院对小森进行监护,万事俱备只待执行了。
收监执行
摘掉逃避刑罚执行的“挡箭牌”
执行当日六时,我带着法警和工作人员早早来到张涛住地村委会和其他单位同志汇合。当我敲开张涛家门时,张涛嘴里依然在絮叨着孩子无人照料,试图以此理由进行拖延。
“张涛,今天依法对你收监执行。既然你不能解决孩子的监护问题,那么我们依照法律规定,由相关的责任部门承担监护职责。孩子这边你还有什么要嘱咐的可以跟我们说,其他的你就不用担心了。”我向张涛出示相应的法律文书后,法警给张涛戴上了手铐。
“朱法官你等等,我打个电话,我看看孩子舅舅那儿能不能照看孩子。”张涛一听要动“真格”连连请求,随后拨通了电话,与孩子舅舅商量了一会,便将电话递给了我。“法官,我是孩子的舅舅,我愿意代为照看孩子!”原来孩子的舅舅早就知道张涛的事,也表明非常乐意照顾小森,只是张涛为躲避服刑才迟迟未提。小森舅舅表示他马上就赶过来,恳求我们别把孩子送福利院。
既然有亲属自愿帮忙,对于孩子来说是好事儿,我们自然应允。随即我当面向张涛和小森确认了委托小森舅舅监护的意愿,让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临时起草委托协议并逐字审核,在小森舅舅到场之后当面签署并完成交接。最终,小森的监护问题取得了比我预想中更好的结果。
尾声
在即将把张涛送进看守所时,一路沉默的张涛突然开口说道:“朱法官,你之前给我分析的执行的必要性和现在服刑的益处,我都清楚,只是之前没太想好,现在真到这了,我觉得这样赶紧处理了也好。”我想了想,回复他:“你酒驾肯定不对,也只有真正的执行完刑罚,你才能真正的翻篇重新开始。你出狱后正好赶上小森六年级的下学期,小升初可是孩子的大事。”张涛愣了愣,稍稍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也没再回头,跟着法警慢慢往入监大门走去,背影逐渐消失在高大的铁门背后。
希望经过此次服刑,张涛能真正明白,孩子从不是躲避责任挡箭牌,对孩子最好的照顾是以身做则,用心教育、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供稿:顺义法院
编辑:卢晓伟 肖飞
审核: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