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今天我们在海淀,循长河而下,在树木繁盛之地来到一座撷取民族文化,博采众家之长的高等学府,在这里找寻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中探寻中华民族绚烂而统一的文化精髓。
本期《镇“淀”之宝》
我们走进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在馆藏丰富的文物瑰宝中
去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去探秘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
用文物去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位于中央民族大学校园西侧,有一处古朴静谧的博物馆,它就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是以中华各民族文物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高校博物馆。馆藏有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手工艺品、乐器、古器物、历史文献等文物近五万件,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整个博物馆中,以中华各民族传统服饰为展示重点的展览篇章颇具盛名,其服饰类藏品数量大、盛装多、精品多,类型比较完整,成为整个博物馆最为重要的馆藏。我们的第一站就到“衣无语·绎大千——中华民族袍、衣、裙、裤展”去看一看。
衣无语·绎大千——中华民族袍、衣、裙、裤展
服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象征,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镜子,它不仅反映出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我们馆展出的民族服装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掩形御寒的袍、复杂多变的衣、异彩纷呈的裙和款式多样的裤。这件来自藏族的绣龙纹敦莲纹男袍是一件清早期男袍,这件服饰上面的龙是很典型的清早期龙的样式,呈现出‘猪鼻子’样式的形态,随着各个时期的发展,龙的样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此外,从这件服装款式上来看,它的下摆有一圈毛边,这也是清早期服饰的一个特点。在西藏的地方穿着龙袍,这也是当时中央政府因地而治,因俗而治的体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陈列宣传部主任原媛介绍。
在服饰展厅中,另一件来自苗族的绣花对襟百鸟衣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件服饰中间是两只鸟的图案,围绕着鸟的四周有蝴蝶,中间部位是对称的两只凤凰,衣身下摆垂下的每一条彩带上都是一条龙的图案,龙凤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图案。腹部的主图,绘制的是‘蝴蝶妈妈’的图案。蝴蝶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的内涵,比如爱情,比如生命,那‘蝴蝶妈妈’在苗族文化中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代表着苗族人民对生命,对自然的尊重。”原媛介绍。
服饰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符号,也是一种将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的文化链,蕴涵着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生命力。我们可以从那经纬分明的纺织,色调素雅的蜡染、巧夺天工的刺绣,寓意深刻的图案以及匠心独具的工艺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
大地回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文化展
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众多,是各族人民智慧、想象力及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从西域流传进入中原地区的乐器很多,比如琵琶、乐琴、二胡等,这些乐器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媛接着介绍,“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火不思’,这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火不思形似琵琶,传说昭君出塞带去了琵琶,在使用的过程中损坏了,便请胡人工匠为其修补,后来当地人民也非常喜爱这种乐器,并且仿制琵琶,制造了比琵琶形制更小一点的乐器,昭君笑曰‘浑不似’。这也是火不思名字由来的一个传说。火不思宋代时期从北方草原传入到了中原地区,那不仅是中原有了火不思,西南地区也有了一个传承——苏古笃,苏古笃也是琵琶的流传,来自于纳西族,在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它也被成为‘元人遗音’。乐器进入到民族地区,和民族地区文化融合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苏古笃的原名就是火不思。蒙古族的火不思自南宋末年传入丽江,传承至今,经久不衰。由此可见,各民族生活中遍布着共建、共享、共有的物质文化,从衣食住行到乐舞歌唱。呈现出一个镶嵌互契、浑融莫辨的共同体生活空间。”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出自论语的千古名句代代相传,尽显中华民族热爱学习、善于交往、乐于共享的文明底色。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不断有新的生产技术得到发明和运用,不断有新的文化融入中华文明血脉,中华民族也因此日益发展壮大。
盛世中华
江流九派,百川归海,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在整个博物馆中体积最为庞大的展品“盛世中华”丝毯蔚为壮观。据原媛介绍,这幅展示民族大团结的挂毯,是由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秉江创作,江苏如皋博艺丝毯有限公司使用真丝手工栽绒工艺,由8名工匠历时半年,经11道工序制作而成的。画面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奋进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据了解,我国传统丝毯工艺始于距今2000年以前的西汉,至唐代时已成为宫廷必备的装饰品,该工艺在宋、元、明、清均为宫廷贡品,至解放前失传。1958年以后,河北涿州和江苏如皋挖掘和恢复了这一传统工艺。
“本毯长8米、高2.8米,描绘了56个民族的人物形象。共选用单色丝线130余种,并相互混合而成1000多种不同色的复色丝线,使其色彩特别艳丽丰富,织作技工手工打结达650万个。在工艺难度、人物数量、用色丝个数等方面均系几十年来的之最。2021年,地毯织造技艺(如皋丝毯织造技艺)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原媛说。
来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仿佛置身于时空交错之间,在饱尝浓郁且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气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馆藏珍品带来的强烈震撼,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如繁星遍布,各放异彩。
从异彩纷呈的民族服装到音律飞扬的民族乐器再到宏伟壮丽的《盛世中华》毯,一系列瑰宝璀璨夺目,反映了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国历史、创造中华文化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让我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深切感受中华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的潜心求索,通过一个又一个民族文化的鲜活展示,让我们感受到,从历史到现在,中华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厚底蕴、灿烂辉煌的文化沃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机理。“江流九派尽朝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是长期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彼此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各民族。这些民族好似诗句中的“九派”。九派江水汩汩滔滔,奔腾向前,形成整条大江的源头活水。我们在京西海淀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探寻中华文明“一体”传承的密码。“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开放包容,文化交融,方显精彩。让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出品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指导单位:
北京市文物局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支持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
特别鸣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部分视频素材来自:
中央民族大学
《镇“淀”之宝》——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出品人:佟志伟
总监制:张庆洁
总策划:卫东
总统筹:马素芳
总编审:王兴辉
学术指导:樊志斌
制片人:范杰
监制:杨凯博
导演:王楠
统筹:韩娟娟
艺术设计:闫春蕊
文案:王楠
剪辑:王楠
摄像:高子旗 董碧渊
包装:闫春蕊
主持人:杨思
图文编辑: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