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明清国之大祀的场所
保存着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这里是天坛
而斋宫
则是深藏于其中的一处别样妙境
未若祈年殿之恢宏气韵
少见回音壁之奇声妙响
斋宫之美,在宁,在静
更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且追随时光的溯影
一起去往斋宫深处
自明永乐年间初建、至嘉靖时期改制、再历经清乾隆时期改扩建,天坛一路走来,最终成就了北圆南方、南北两坛、五大建筑群并存的宏阔格局。
而斋宫,正是这五大建筑群之一,更是被誉为天坛里的“小皇宫”。
“及时将祭,君子乃斋。”,中国古代素来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依照礼制,祭天前应行斋戒礼,以示对天神的尊重。
因此自西周以后,中国的历代君主祭天前都要进行斋戒。时至明清,帝王大祀天坛之前的重要步骤,便是要前往斋宫行斋戒礼,来彰显敬天法祖之意,以及对祭祀大典的重视。
斋宫与国之大祀息息相关,故而在明朝初期即已建之,至今一路沿革变迁,于青史间伴随王朝兴衰起起落落,自有其独到的一段故事。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南京钟山之阳建圜丘,并在圜丘旁侧建斋宫,这时便有规定,要求皇帝祀前须移居斋宫,静心斋戒。
时至洪武十年更定祀典,于圜丘之上建造大祀殿以行合祀之典,而斋宫正位于大祀殿西南。永乐迁都后落成北京天地坛,依然遵循南京旧制营建斋宫。
时间推进至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改合祀为天地分祀,在大祀殿南侧建圜丘,后又改大祀殿为大享殿,正式奠定了今日天坛之基本格局。
而此时的斋宫,在明末清初的史料《春明梦余录》中形容道,“斋宫在圜丘之西,前正殿,后寝殿,傍有浴室,四围墙垣以深池环之。”可见那时的斋宫中设有正殿、寝殿和浴室,四周围绕着高墙和深池,别具气派。
清代沿袭明制,斋宫也一样顺势得以沿用。只不过在乾隆年间,为增建寝宫而填埋斋宫内御河西侧,后至嘉庆年间寝宫失火又重建,使得斋宫建筑格局有所变化。
如今的斋宫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无梁殿、寝宫和钟楼,由内外宫墙环绕,形成一座回字形宫城。
其布局之严谨,造型之别致,集礼仪、居住、警卫、服务诸多建筑功能于一身,更因明清帝王在祭祀前斋居于此,故而有着“小皇宫”的美誉。
天坛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负载者,而“敬天礼神”的建筑理念同样贯穿于斋宫的营建之中。
皇帝自称“天子”,对天自然应以君父侍之,以示对神祇的敬畏和顺从,这一点率先体现在了斋宫的营建方位之上。
天坛中的两座祭坛——即祈谷坛和圜丘坛均是坐北朝南,居于主位,代表着“天”,斋宫则坐西朝东,面向祭坛而建,如天之子侍立“天”侧,以显恭敬。
与此同时,斋宫所使用的琉璃瓦同样避免采用彰显皇权的明黄色,而是选择更低一级的绿色,这代表着天子在天的面前自降等级,以呈现有道君主敬天法祖之美德。
除此之外,斋宫建筑彩画为旋子彩画、丹陛浮雕为云纹的设计构思也是古人敬天哲思的重要体现。
稽礼诣斋所,为民祈有年。
在这座深藏于天坛之中的“小皇宫”之中
延展出了皇家祭祀背后不一样的帝王生活
天坛拾遗,寻秘斋宫
进一步探访斋宫深处建筑的秘密
让我们且听下次分说
温馨提示:来园游览前请提前关注“天坛”微信服务号,线上购票,以便快速入园;天坛公园东门设有停车场,但依然倡导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天坛公园全园全时段禁烟,请自觉遵守;在游园过程中请爱护文物、不长时间占景拍照,共同维护公共游览环境,文明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