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园林博物馆主办的“留香——中国园林博物馆十周年捐赠”展正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四号主题展厅对公众开放,为铭记社会各界捐赠者的善行义举,在展览的第二部分——“传”这一章节,分两个单元对行业名家捐赠进行了集中展示,引领我们探知悠悠岁月里,将一生奉献给园林事业的他们的故事。
耿刘同,1939年生于扬州,著名园林专家、画家、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原总工程师、北京市园林局原副总工程师、中国紫禁城学会原副会长、研究员。
曾参与设计创作鉴真纪念堂壁画、主持颐和园苏州街复建、颐和园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等项目,中国园林博物馆建设期间担任专家顾问组组长。著有《颐和园》《中国古代园林》《御苑漫步》《佛学和中医学》等著作,并主编《中国皇家文化汇典》,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耿刘同先生在园林、书画、佛学等领域造诣颇深,其出身于扬州著名的中医世家,为蒋兆和入室弟子,后被赵朴初推荐入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部学习。园林甲天下的扬州赋予了他灵魂的底色,加之自幼所受熏陶,造就了他与园林的不解之缘,毕生奉献于园林事业,为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倾注智慧和心血。
△中国园林博物馆筹建指挥部第一次会议
△耿刘同先生参与园博馆选址踏勘
△园博馆建筑设计方案征集评审
2010年博物馆筹备伊始,耿刘同先生作为最早的班底成员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担任专家顾问组组长。从规划选址到建筑设计方案深化,从藏品征集到陈列大纲的编写,耿刘同先生一路扶持、陪伴这座博物馆走过十余年历程,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不吝所学,倾其所知地投入到中国园林博物馆建设中,多年来主持和参与止园、随园复原研究、圆明园立雕模型保护、象鸟蛋化石征集、“燕京八绝”展览策划等工作;配合展览和宣传需要,参与馆内外各类学术论坛,主办多场文化公益讲座;指导参与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馆内外相关课题的评审和学刊的创建发展。
△耿刘同先生为筹建中的园博馆题写春联
△耿刘同先生指导藏品征集工作
△耿刘同先生做“园林讲堂”讲座
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耿刘同先生将自己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1963年版《江南园林志》捐赠给中国园林博物馆,扉页上有作者童寯先生亲题赠言。该书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测绘拍摄园林的专著,其中述及的一部分园林现已残破废弃,旧时胜景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去认识,但是这件捐赠品之奇绝非仅此而已,它背后的故事更令人深感动容。
2023年,中国园林博物馆建成十周年,为答谢十余年来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特举办《留香——中国园林博物馆十年捐赠展》,耿刘同先生所捐的这本《江南园林志》也在上展藏品之列。展览前夕,耿老在接受专访时谈到一段往事。
△耿刘同捐赠1963年作者签名版《江南园林志》
抗日战争前,有近现代“中国建筑四杰”之称的民国时期建筑学家童寯先生将遍访江南名园所进行的实地考察测绘资料与多年研究心得相结合,于1937年写成了《江南园林志》书稿。但战争的爆发和水灾的侵害迫使书稿尽毁,直到近三十年后童寯先生重新整理纂述,1963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上市后广受好评,尤为业界关注,营造学社创始人、著名建筑学家朱启钤先生(字桂辛)也将此书和作者一并引荐给友人——中国近现代学者、书画家叶恭绰先生(号遐庵),叶先生得知好友扬州名医耿鉴庭之子,时年25岁的耿刘同正在研习此学,故而慷慨转赠。
翻开书的扉页,两行娟秀的楷书写道:“承桂辛先生命敬赠遐庵先生并乞诲正”。落款为作者署名,时在一九六四年五月一日。
白驹过隙,转眼百年。一本书,几代人,一段轶事,几番品味。中国园林博物馆将静静地守护这段记忆,把文物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
先哲师者灿如星斗,为一辈又一辈的园林人照亮前路。前人开天辟地,后人继往开来。作为行业发展的见证物,这些藏品系统展现了我国现当代园林历史的发展脉络。从中幸而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活力,汲古创新地建设和改善了众多新型公园、绿地、城市景观,也让中国的园林文化走向大众,走出国门,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