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绣代表性传承人何洪杰:以画入绣 织就绮丽山河
2024-03-20 13:5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走线要再柔和一些,每一针的运用要将头脑里想到的思路运用到指尖,这样才能心手合一,京绣艺术的魅力也在于此”。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非遗教室里,京绣非遗传承人、该校教师何洪杰正在指导同学们进行京绣实操。教室的四周,摆满她从教期间自己收集和创作的京绣作品。置身其中,大家仿佛来到了艺术的世界。

威严的龙、典雅的凤、吉祥的云……图必有意、纹必吉祥,起源于宫廷的京绣艺术在华美的纹样下具有考究的内涵。时代在变,非遗手艺也要与时俱进。在这里,何洪杰带领孩子们创新纹样,绣出天安门、浙江红船、桂林山水等祖国大好河山,为非遗传承融汇了时代的创新。

技艺:沿袭传统绣法 一针一线精益求精

京绣,又被称为“宫廷绣”,是“燕京八绝”之一,主要针法有盘金绣、打籽绣、圈金绣、平绣。京绣纹样主要有山水花鸟、龙凤麒麟、飞禽走兽等,每一个都有特定的含义,呈现荣华富贵、国泰民安的吉祥景象。制作工序复杂严谨,在正式绣之前,还有许多准备工作。

“首先是画稿,将线稿描在纸上,然后开始扎稿,用针按图扎出细腻的小孔。”何洪杰拿出扎好的硫酸纸,上面密密麻麻的针孔勾勒出一个花朵纹样。“虽然扎了这么多孔,但纸的两面是平的打磨过,不然就会影响后面刷稿的效果。”所谓“刷稿”,就是用刷子刷上一层特制的粉,粉从小孔漏出,纹样便留在布料上,然后才能上绷、配线、刺绣。

何洪杰熟练的演示京绣的制作过程。她从小学习刺绣,拿着绣盘一天脖子酸了也不想放下针。大学毕业后,何洪杰接触到了京绣,被华美大气的风格打动,便一发不可收拾。她遍寻全市的京绣传承人,放弃周末和节假日,系统性地跟随大师学习。随后,正式拜京绣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李凤茹为师,同时担任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遗专业“京绣工坊”的负责人。磨练自己技艺的同时,何洪杰也在教八岁的女儿学习京绣,“我希望她以后也能走这条路,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去传承。”

传承传统的同时,时代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的针法和图纹并不能全部满足如今的需求,在何洪杰看来,要在守正的前提下挖掘新时代的内涵。

变化:绣出手艺创新 传统非遗焕发新活力

谈及最费心的作品,何洪杰说起带领学生历时8个月绣出的《江山千里绣》。作品长3.4米、宽56厘米,取材于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用京绣技法还原原作青绿的江南山水。为了展现时代风貌,何洪杰和学生们选取了全国各地的特色风物和建筑绣在其中,实现传统非遗技艺和现代设计的融合。

从山西悬空寺、甘肃莫高窟到江西井冈山、浙江红船,从桂林山水、泰山到天津港、港珠澳大桥,从贵州“中国天眼”到内蒙古“风力发电”……

走近看《江山千里绣》,青绿色的山脉层次分明,整齐饱满;由金银丝线绣制的建筑在灯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制作过程并不容易,何洪杰带领十余名学生,分为两个组紧锣密鼓的赶制。到了最后收尾的阶段,免不了要熬夜,怕孩子们走夜路不安全,何洪杰带着4个学生住在自己家。“孩子们的眼熬得红红的,但最后完成的那一刻都值了。”作品目前存于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何洪杰说,“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自己的作品,这对孩子们是个极大的鼓舞。”

不仅是图纹,何洪杰在针法、用料上也有所创新。传统的京绣只求威严华丽能体现皇家风范,而不注重实用和经济性,针法有时会出现勾线的问题。怎样才能用刺绣的方法更牢固的展示出纹样?何洪杰苦恼了很久,有天她看着手腕上的编绳灵光一现,想到可以将编绳的技巧融入刺绣中,于是独创了一种叫“盘柳梗”的绣法。这种针法绣出来的作品,既结实又美观。记者用指甲刮了刮“盘柳梗”绣出的祥云,纹丝不动,牢牢地扒在绣布上。

承袭:广纳收藏 打造小型京绣博物馆

除去上课,何洪杰大部分时间都在“京绣工坊”,带领学生们完成一幅幅京绣作品。走进工坊,映入眼帘的是两套清代宫廷服饰,通体刺绣,色彩华美,“这是清代的老物件儿,五爪龙袍和吉服。”何洪杰说,她去年看了《逃出大英博物馆》,不忍心精美的文物流落海外,下定决心收藏了这两套吉服。工坊四周的墙上也挂满了绣品,“这个是我师爷李树堂大师的作品,这面墙这些都是清代的,有一品官员的补子,还有马面裙的图案……”何洪杰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收藏的精美绣品,“我工作了十二年,工资都用来买这些了。”

何洪杰想把工坊打造成一个小的京绣博物馆,学生们在这里学习遇到困难,可以直接看清代的原品。“收藏的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最正宗的京绣技艺,长期沉浸学习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些教育更是润物细无声的,何洪杰说,很多学生现在受老师影响,也会攒钱收藏一些珍贵绣片,为传承与保护京绣技艺尽绵薄之力。

传承:“双师”工坊制 学原汁原味京绣技艺

2017年,丰职成立非遗专业,该专业是国内首个以“非遗”命名的中职类专业。非遗专业建立了“京绣”“木工”“玉雕”“景泰蓝”“金工”五工坊,并以“工坊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师父带领徒弟学习,再“传帮带”给师弟师妹,一起交流研讨。通过“工坊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项目进行实践,并提升技能。在工坊中,老师成为了学生的师傅,不仅可以教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并且可以在匠心和匠品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这个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的教育体系。如果将十几岁小孩扔到传统非遗工作室里头,学历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何洪杰说,因此将非遗纳入中职教育,是比较科学的。在北京市教委牵头下,丰职和北京联合大学实行“七年贯通一体化”培养模式,学生在丰职上五年,再到联大上两年,可取得本科学历。

作为首家开设非遗专业的中职院校,没有先例可参考,非遗专业的老师们探索出了“双师”制的教学模式:校内老师+聘请非遗传承人大师来校指导,“大师手里的功夫都非常好,但是他不会讲。而我们的教师,可以将大师传授的技艺,转化为学生能够领悟的语言。两种学习模式相互补充,‘双师’的模式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非遗学艺的过程。”在工坊筹备初期,何洪杰和同事一个一个走访工艺美术大师,介绍学校的情况,希望大师能来给学生讲课。令她感动的是,一听说是给学生上课,没有一位大师拒绝。“景泰蓝工坊,我们邀请了国际工艺美术大师李佩卿、玉雕工坊邀请了福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林建国,这些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对于我们非遗专业的教学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何洪杰的师爷,京绣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李树堂大师,九十多岁的高龄也会拄着拐杖来学校里指导学生的京绣技巧,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把京绣技艺发扬光大。

感念于各位工艺美术大师的鼎力相助,何洪杰更加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心。同时来自学生的回馈,也让她确定,她的付出是有意义的。有一位学生让她印象深刻,因为家庭原因刚进校的时候是“叛逆少女”,但何洪杰发现她酷酷的外表下对待绣活儿非常用心。“我问她愿不愿意加入工坊,她‘嗯’了一声。”后来,这个学生也正式成为了她的徒弟。

“非遗专业每年有一百多个毕业生,我会在其中选择几个收徒,作为京绣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何洪杰目前有五个徒弟,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收徒标准:首先要人品好,其次要能吃苦,最重要的是,手艺要好,要能把京绣技艺传承下去。

在学校教学间隙,何洪杰会到中小学去上体验课,很多学生就是通过体验课对京绣产生兴趣,进入丰职深入学习。“2021年我在赵登禹中学上课,有一个小姑娘怯怯地加了我的微信,去年她入学告诉我,正是因为那节体验课,她开始了解京绣、爱上京绣。”说到这,何洪杰很开心,“播下一颗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生根发芽。我的责任就是多播种,静待他们成长。”

人物档案:

何洪杰,师从第六代京绣代表性传承人李凤茹,现为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遗专业教研组长、丰台区非遗学科兼职教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市非遗保护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京绣作品《为党祝寿》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博览会银牌;2021年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京绣系列作品《六合同春》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于冬奥文化广场进行展览展示,得到社会广泛关注;2022年,何洪杰带领学生团队独立设计绣制中共二十大献礼作品《江山千里绣》系列作品,该作品被学习强国、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等媒体报道,现收藏于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

知识链接:什么是京绣?

京绣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明清时期大为兴盛,他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最主要的特点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京绣用料考究,其制作工序复杂严谨,需要经过画稿、扎稿、磨稿、刷稿、上绷、选线配色、刺绣、整理绣品等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它不仅代表着曾经的皇家艺术之巅,更是在新中国工艺美术领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2014年11月,京绣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京绣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民族的文化遗产,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智慧。

来源 丰台时报

记者 郭晓妍 摄影 姜灏

实习编辑 高帆


作者:

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