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一起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2021-11-28 12: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与传承顺义优秀传统文化,近日,顺义区召开了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专家评审会,了解顺义非遗文化,感受独特文化魅力。顺义区文旅局今天就为您盘点一下咱顺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牛栏山镇地处土地肥沃的华北平原,东临潮、白二河汇合处,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适宜酿酒。300年前牛栏山镇的酿酒业就已十分发达。1952年,牛栏山酒厂在富顺成、魁胜号、义信和公利四家烧锅的基础上成立,专业生产二锅头酒。

牛栏山二锅头具有独特的传统酿酒工艺。原料为顺义本地的优质高粱;水源为优质地下水;酿造工序的各项技艺为历代酿酒师总结、积累、沉淀而成,通过师承数代传承至今。所生产的二锅头,其酒液无色清亮透明、清香芬芳、清雅柔和、口味醇厚、酒体谐调、余味悠长。

2

火绘葫芦技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火绘葫芦,就是利用特制铜针加热后在葫芦上进行烘制,借鉴毛笔笔触的中锋、偏锋、侧锋表现中国画技法的勾、皴、擦、染等表现形式,在葫芦皮面上绘制图画的技艺。火绘葫芦表现内容广泛,人物、风景、吉祥图案、书法等题材都可入画。经过火绘的葫芦,其艺术性大大增加。

牛氏“老北京火绘葫芦”的传承是从清咸丰年间白氏门徒后裔白文三开始的。白文三,字广宁,满族,旗人。文三之父就是咸丰年间火绘名家白二。子承父业,亦成父艺,名声显赫,生意兴隆。为扩大生意,白家开始收徒。牛国和就是此时成为白家学徒,开始了火绘葫芦生涯。牛国和,满族,镶黄旗,字伯寒(1887——1956),13岁开始学艺,19岁开始从业白氏火绘生意,火绘技法日臻成熟。

后随着变迁,牛氏离开北京,辗转多地,最终落户在龙湾屯镇。改革开放之后,牛国和孙子牛成果重拾祖上旧业,成立北京吉祥八宝葫芦手工艺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专心恢复火绘葫芦技艺。他创作的火绘葫芦作品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3

马卷村五虎棍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卷村五虎棍在当地拥有悠久的表演历史,是马坡周边地区民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顺义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风景。

马卷村五虎棍属于太祖五虎棍,兴起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经过六代人的传承,它的动作、套路及服饰仍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风貌。其特征为表演者勾着固定模式的花脸,身穿杏黄色演出服,持棍登场。

对打时如二虎搏斗,跳跃腾空,棍舞疾风,锣鼓助阵,让观众目不暇接。“五虎棍”表演有时双打,有时群打,均各有名目,并且有故事情节。

4

曾庄大鼓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庄大鼓是杨镇曾庄村的传统民间花会,相传是明清时随山西、河南的移民一起传入京城。曾庄大鼓表演所用的鼓,直径约60-70厘米,高40厘米左右,重约45斤,鼓如其名,体积巨大。演奏时,表演者将大鼓斜挎在腰间,一手扶鼓,一手击打,鼓声雄浑,响彻天际。

5

杨镇龙灯会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镇龙灯会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最早是为祭祀而举办的庙会活动,后由“娱神”活动转变为娱乐乡民、增加节日气氛的活动。表演时,多分为红绿两条龙,红为火龙,象征着兴旺热情及丰收的喜悦;绿为水龙,寓意着来年雨水充沛,风调雨顺。

6

张镇灶王爷传说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顺义区张镇自古就流传着灶王爷是张各庄人的说法。传说中,灶王爷是本地一位生性善良的张姓农户,在历经磨难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现在张镇不少村民家中灶前,仍供奉着灶王爷的画像和灶王龛,保留着祭灶的习俗。

从2017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顺义都会举办“灶王文化节”。在文化节上,不仅可以品尝特色民俗美食、欣赏顺义非遗手工技艺,还可以观看传统祭灶仪式。

7

大胡营高跷秧歌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胡营高跷秧歌有托头、卖豆、武扇、文扇、渔翁等十二个角色,每个角色都各有各自的特色。其中,托头手拿两个花棒,模仿猴子的动作,讲究眼不离棒,棒不离眼。民国时,大胡营的托头曾因表演踩高跷“铁板桥”上丫髻山而名声大噪,更有了“大胡营的托头盖京东”的美誉。

8

孙氏糕点模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氏糕点模具制作技艺,传承六代,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以雕刻精致、种类繁多为特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第二代传人曾为慈禧太后大寿制作贺寿糕点模具,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之后又为稻香村食品厂、桂香村食品厂、宫颐府食品厂、大桥道食品厂等厂家制作模具。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式太极拳

玉雕技艺

北京雕漆技艺

押花葫芦

传统香油制作技艺

吴家营万一善老会

解九连环

鸣虫葫芦器口框及蒙芯制作技艺

飞叉

良山景泰蓝制作技艺

水纹雨点剪纸

顺义骨雕技艺

顺义中国结编织技艺

吴庄张氏宗谱续谱习俗

杨各庄药王节庙会

北京南彩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三伸腰”稻米种植技艺

张家务柳编

后沙峪白辛庄高跷会

去碑营凤秧歌

薛大人庄中幡

后王各庄吵子

张镇民歌

西赵各庄吵子

张镇刘氏风筝

五花剪纸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让传统文化得到关注与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百姓生活。


作者:

北京顺义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