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一种音乐表现形式,音准都是重要的基础,影响着整个音乐作品的呈现。对于以多声部艺术为表现形式的合唱艺术来说,音准是完整、完美展现合唱作品的必要条件之一。
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这有利于合唱作品的情感展现,但在日常的合唱基础训练尤其是音准训练中,容易出现孩子注意力难集中、感觉枯燥失去兴趣等现象。如何提高孩子的兴趣,收到较好的音准训练效果,需要小学合唱老师琢磨方式方法。为此,记者采访了两位从事小学合唱训练的指挥老师,请他们分享自己在音准训练方面的经验。
各种方式“练耳朵”
在广州一所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和合唱团指挥的顾老师接手学校合唱团后发现,合唱团里有部分孩子在音准方面确实较薄弱。通过对孩子们情况的摸排,她分析最大的原因应该是音乐基础没打好,学习相应基础知识时出现了问题。有可能是孩子在课上没有听老师讲课;也有可能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音高的顺序和概念没有建立好,比如在一年级引入mi、sol、la这三个音时,孩子们特别容易把sol和la的音高调转,本来应该是la sol的音高听觉,他们会唱成sol la,而这些问题需要老师敏锐发现并一步一步细心纠正。
一开始接手时,顾老师发现合唱团里存在音高顺序和概念不好这个问题的学生不少,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开始更进一步的音准训练。而很多孩子还不具备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需要老师逐步给予指引。顾老师想到的办法是“磨耳朵”,给他们练听音、听节奏、听旋律、模唱,然后是单音练习、双音练习,还用出卷子的方式,让他们听单音、节奏、旋律,在五线谱上填空来练习。经过一年的时间回看,合唱团里大部分的学生都有了进步。顾老师偶尔会把学生有问题或出错的作业片段给他们自己听,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提出更加细致的要求——比如一个音阶每天练多少遍,提交作业的时候要自己听完觉得满意了再交。这样第二周再交过来的作业,相似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经过这样的训练和引导,音准问题慢慢得到解决。
建立多声部听觉是关键
在小学阶段,不少老师对于多声部教学感到棘手,尤其是普通班级音乐教学活动。班级合唱和学校合唱近几年的大力推行,对音乐老师掌握多声部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童声合唱团指挥李宝仓认为,在小学合唱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多声部音乐听觉是关键。首先可以借助柯尔文手势,给他们做简单的和声训练,从而达到和声听觉的入门。其次,当学生在演唱单声部的同时,教师用正确的钢琴和弦伴奏,训练学生感知和弦色彩,从而逐渐形成多声部的音乐听觉。在训练学生演唱和弦时,可以采用不同声部长音保持、分别进入的方式,最后完成柱式和声的演唱。
要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多声部听觉,教师必须有对音准听觉的敏感度。无论是在平时的音乐课堂实施过程中还是对于学校的合唱社团训练,教师对于音准的听觉把握都要十分敏锐,这样才能及时对排练中出现的音准问题进行纠正。李宝仓的经验是,不要等全曲演唱完毕再强调错误的地方,可以针对已出现错误或容易出现错误的具体小节、具体音高进行强调反复练习,直至学生们音高准确。
建立学生内心听觉
合唱中经常会出现声部轮流进入的情况。在本声部处于休止过程中,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是很必要的,这对于本声部音乐进入时的音准把握有很大的帮助。李宝仓表示,在训练小学生的过程中,可以采纳音阶练习、音阶轮唱,在音阶中用休止符代替骨干音等方式进行学生内心听觉的训练。在练习音阶的过程中也不局限于基本音级,要加入变化音级的演唱训练,最终达到一个八度内每个音都要唱准确的目的。
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听觉、多声部听觉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演唱方法,演唱方法是否正确也会对音准产生影响。在音乐作品中,长音的保持很常见,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一直保持均匀的气息来保证音符时值。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音高的保持,演唱长音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气息不足,造成音高偏低的情况出现。作为指挥老师,排练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演唱时起音容易出现滑音、口腔打开不够,致使音准出现偏差的问题。建立正确的音乐听觉、多声部听觉后再辅以正确的演唱方式,“先听后唱、听唱结合”,可以较好解决孩子们在合唱过程中出现的音准问题。
陈茴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