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资料图
近年来,海淀区不断加紧道路建设。“十三五”期间,海淀市政道路建设累计建成通车道路83条。轨道交通新增通车里程46.9公里,占全市新增通车里程的33.3%。交通四通八达,百姓出行也变得更加便利,大大减少了路程通行时间。
西郊线串联三山五园美景
2017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西郊线正式开通运营,这条线路又被称为北京地铁香山线,这也是北京公交运营的第一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
西郊线全长约9.4公里。作为一条以旅游、休闲、观光为主的列车,西郊线沿线穿行著名的三山五园地区,设有香山站、北京植物园站、万安站、茶棚站、颐和园西门站和巴沟站共6座地面站。西郊线运行时速约为70公里,比普通地铁列车运行速度略慢,从香山开往巴沟,全程需要20分钟左右。
“为了增加乘车人的视觉感受,全车采用大幅车窗,视野非常好。驾驶室车窗也是一面弧形的大玻璃,驾驶员可以大角度观察到周围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线路可以让乘客认真观赏沿途美景,春夏秋冬各有景色,是游客西郊出游的首选。
北京地铁西郊线的铁轨是不封闭的,平时行人走过铁路的情况很常见。没有列车通过时,行人可以在轨道上拍照留念。但当有列车通过时,管理人员会快速封闭道口,保证行人和列车的安全。颐和园西门站进站方式比较特殊,去香山方向是直接进站的,去市区方向则需要跨过铁轨进站。在颐和园西门站附近,不仅行人需要走过铁轨,就连本站的乘客也要走过铁轨。西郊线售票模式为站台售检票,与快速公交类似,能够节约乘客的时间。
“自从西郊线运营后,不仅缓解了香山地区的拥堵情况,也让我们出行更加便利。”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王女士说。
道路无障碍改造升级
按照海淀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为改善残障人士出行条件,保障残障人士出行安全,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对标市区无障碍专班标准,自2020年开始对区管道路、停车场、公厕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在道路和公厕增设无障碍设施、在停车场增加无障碍停车位等,同时开展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整治提升,对海淀区区属城市道路盲道、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施进行摸排整治。
记者在蓝靛厂路看到,该路段在经过提升改造后已经焕然一新,提示盲道全部换新,路口也做了坡化处理。盲道上存在安全隐患的障碍物也被彻底清除。另外,蓝靛厂中路也完成了入口处的降坡处理,将容易卡住轮椅车的雨水篦子进行了更换。“原来这条路上的提示盲道和行进盲道设置不够合理,此次改造后,盲道更连贯了,道路接口的坡度也变缓了,坐轮椅行进也更轻松了。”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
对残障人士来说,出行问题是他们融入社会的第一道难关。规范、合理的盲道设施不仅体现出对这一群体的关怀,也折射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高度。自2020年10月起至2021年6月,我区202条道路人行步道无障碍设施改造任务已全部完工。铺设步道砖及盲道砖面积为97571.35平方米,约9800余处点位。覆盖四季青镇、万寿路街道、永定路街道等26个街镇,以及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2个体育场馆周边。
增设小坡板、移动坡道、完善盲道……因地制宜提升道路品质,让更多有需要的居民更便利更安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良好的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走出家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不应把无障碍看成是一个高配,而应当是标配。”区城市管理委副主任张观学表示,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贴近群众的民生工程,是指引视障人群安全出行的绿色通道,也是城市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截至2021年底,我区完成了全部202条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整治提升工作。
城市通行环境大幅提升
星光不负赶路人,“十三五”期间,海淀市政道路建设累计建成通车道路83条、71.6公里。2021年6月30日,林萃路全线通车,有效分流了周边路网通勤车流,方便海淀、昌平等地居民出行。突出科学城北区、“马上清(青)西”地区、保障房周边等重点地区路网建设,上地东路、大牛坊中路、林萃路以及京张高铁清河站配套5路4匝道建成运行,大幅改善城市道路通行环境。
规划显示,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全长约19公里,道路红线宽60米至110米,一期实施友谊西路至宏福西路,全长约8.9公里,昌平段长约7.9公里,改造后,时速将从现在的40公里到60公里再达到80公里。据了解,目前工程全线已取得施工登记意见函。工程进展方面,回昌东路东至七小路北侧正在进行管线施工;文华路至黄平西侧路正在进行管线及辅路施工;辛庄桥节点目前已完成桩基183棵,承台34座,墩柱34根,盖梁14片,现浇箱梁4联。“按照计划,北清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将在2024年9月建成通车,更好联通海淀、昌平、顺义三区。改造后,北清路通过设高架等方式实现19公里主路无红绿灯路口,一路畅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十三五”时期,海淀轨道交通建设按下“快进键”,建成开通16号线北中段、有轨电车西郊线、6号线三期,新增通车里程46.9公里,占全市新增通车里程的33.3%,通行“七横七纵”、全长120.8公里轨道交通网,为首都城市交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记者 刘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