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过年礼俗非常丰富,过年的活动始于腊月初一,终于二月初二,除夕和元旦达到高潮。皇帝与百姓一样,在新年里对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有着浓厚的祈盼。
◆岁末祭祀叫什么?
岁末在太庙合祭祖先叫祫祭,祫祭时把中、后殿的祖先牌位全部请到前殿,一起祭祀。除夕前一日,皇帝亲自到太庙祭祀,可谓郑重其事。既是对逝去尊长的怀念,亦是以孝治天下的表现。
在欢愉的春节期间,祭祖是最重要的传统礼仪活动。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在岁末年初,人们通过祭祀活动,追思祖德,求福报功,弘扬孝道。行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祭祖是行孝的形式之一。
◆皇家年夜饭吃什么?
过年,是中国人观念中阖家团圆的日子。而年夜饭,最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刻。
帝王之家,最重男女之防,皇帝与后妃,与包括皇子在内的宗室须分别聚会。大大小小的宴会、雨露均沾的赐赠,彰显着皇帝与母亲、妻子、儿女、宗室间,严格等级制度下的骨肉亲情,也借机向天下树立了孝悌的榜样。
除夕,皇帝与后妃等女性成员吃团圆年夜饭,地点为乾清宫。元旦未正(下午2点),举行“宗亲宴”,皇帝钦点皇子、皇孙及近支王公等宴于乾清宫,行家人礼。
皇帝的餐桌称为“金龙大宴桌”,摆放在乾清宫的宝座位置,其余餐桌按家庭成员辈分高低依次往外排列。热菜二十种,冷菜二十种,汤菜四种,小菜四种,瓜果、蜜饯果二十八种,点心、糕、饼等面食二十九种,共一百零九种。
◆太和殿筵宴的规模有多大?
大年初一,文武百官要在太和殿向皇帝集体拜年,这叫元旦朝贺。皇帝在中和韶乐声中,来到太和殿的宝座上。在宣表官宣读完简短的贺词后,王公百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应邀前来的外国使臣,也要行三跪九叩礼。
在举行完朝贺仪式后,顺治朝即定制,皇帝要在太和殿举行大型宴会,与王公百官共贺新春佳节。宴桌分设在数个地方,皇帝御宴桌设在太和殿正中,台下设内外王公、额驸、蒙古台吉及各族的伯克等人宴桌;理藩院尚书、侍郎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的宴桌,设于太和殿前廊下,二品以上世爵、侍卫大臣、内务府大臣宴桌,设在太和殿月台前临时支搭的黄幕内;三品以下文武官员宴桌,设在太和殿院内临时支搭的八个蓝布幕棚内。
在太和殿内和太和殿外的丹陛台阶上,一般是要摆设群臣宴会的桌子210张。这一次宴会,光是用羊就要100只,酒100瓶。
中和韶乐,源自古代雅乐,是清宫举行祭祀、朝会、宴飨等重大活动时所使用的宫廷音乐。当王公大臣在太和殿、乾清宫向皇帝行礼时,都需要演奏。
◆ 清宫把“水饺”叫什么?
清宫中的春节礼俗,一方面虽大量吸纳汉族春节节俗,同时也“顽强”地保留和传承着满族的一些传统习惯,由此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春节节俗。
满族把所有的面食都叫饽饽,把水饺称为“煮饽饽”。
清代皇帝不仅要吃饺子,还讲究饺子的馅心和吃饺子的仪式,视其为不忘祖宗、不忘发祥之地的表现。
除夕夜吃素馅饺子,以此缅怀先人,以示敬畏。素馅饺子的馅料以干菜为主,包括长寿菜(马齿苋)、金针菜、木耳、蘑菇、笋丝、面筋等。
清晚期后,吃饺子习俗有所变化。档案记载:光绪十一年“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饺子。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十二只。第二次进猪肉菠菜馅十二只”。
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一寅时(凌晨3——5点),皇帝在乾清宫东侧的弘德殿吃饺子。太监用雕漆飞龙宴盒送来一盘煮饽饽,并将饽饽盘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共送饽饽四个,其中两个包着“通宝”(钱币),吃到有通宝的饺子就表示一年吉利。皇帝吃了三个,剩下一个没有“通宝”,送到佛堂上供。
民间包饺子馅里有加花生,加硬币,加大枣的……无论民间还是宫廷,这些都是同样的意喻,新的一年,都要健健康康,团圆美满!
文/马宁 图片/李国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