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书评
2022-01-26 12:2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初捧此书有些忐忑,部头不算小,且两位作者系从事敦煌艺术研究的专业学者,书中虽有大量配图,但内容全然陌生还有大量术语词汇,确怕读不下来。

本书为“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的成果之一,书前为文库做总序的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女士,我曾在《一席》听过她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演讲,当时就被这座大漠中璀璨的文化殿堂吸引,意犹未尽,看到她的推荐不禁对本书起了向往之心。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封面

本书在目录之前呈现了四张图片:“莫高窟前的宕泉河”“从三危山远眺莫高窟崖壁”“254窟外景”“254窟内景”,四张图片由远及近,读者从只见沙丘河流到遥望一线栈道,再走近,周围的窟洞皆暗,唯254窟透出幽幽暖光,再近,一张全景图令人瞬间置身佛前,窟内万象一览无遗。254窟从一个抽象的名词变身为具体的实景,瞬间使读者生出亲近感。更妙的是,目录之后刊有二维码一方,借助新技术,读者可身临其境在千里之外的洞窟观览,窟内彩塑、壁画、建筑,繁芜的视觉图案和信息扑面而来,不知从何看起?且开卷细读。

二五四窟外景

引言3页,介绍敦煌莫高窟概况和文化艺术高度,讲述作者在浩瀚的四百九十二座石窟中选择第254号石窟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第一章由北魏时期的一场朝堂议辩书起,这正是254窟的开凿时代,敦煌正陷入是否被朝廷舍弃的困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有着辉煌的过去,“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这里曾是各大文明的交汇与碰撞之地,北魏时期局势晦暗难明,敦煌风雨飘摇,民众需要精神寄托,254窟的设计和题材的选择都建立于此背景下,这是为信众禅修而诞生的一座石窟。

二五四窟内景

窟内由中心塔柱分出前室、后室两部分空间,从东侧窟门进入后先礼拜塔柱东面的主尊,再从左侧暨南壁顺时针绕塔而行,看过回廊两侧及后室,再次回到前室。整窟的图像系统与禅观仪轨相关联,自前而后、自上而下都有精心的布局,引领观众不断跨越时间与空间,进入佛国世界。

中心塔柱

既是以礼佛禅观为主要功能,便由“观像”开始。第二、三、四章着大量笔墨介绍了254窟前室三铺佛教故事壁画,分别是位于南壁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北壁的《尸毗王割肉贸鸽》、南壁的《释迦降魔成道》。每一铺画分为多个局部,题材、构图、意蕴、画法、文化元素都详尽阐述,同一题材的表现手法既有在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又有在不同地区的横向对比,大到中国美学对“势”的追求,小到一个人物手势的修改意图都有表述。画师精巧构思的这三铺故事画,投射了当时民众呼唤牺牲奉献、赞美从容镇定、期盼光明和平的愿望,观看前室画作是窟内佛事活动的重要内容。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壁画
“尸毗王割肉贸鸽”壁画

第五章作者通过对窟内图像系统的中心塔柱、列龛、千佛、穹顶等分析,论述254窟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出的禅观精神。修行者进入洞窟中,通过一系列细致的观看,感同身受地体验佛陀在修行中的竭诚精进,如同经历了一场浓缩的时空之旅,浩瀚宏大的时间和空间被有序地安排在不足65平米的石窟里,以建筑、壁画、塑像的形式承载着佛教的宇宙观和时间观,跨越千年还能被今人清晰地感受到。

第六章结语部分作者分析成就如此深厚文化的敦煌254窟的时代艺术背景,北魏时代敦煌与南朝美学的关联。西来佛教前沿的艺术样式、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加之匠师们的努力与创新,敦煌石窟发展成折射整个民族智慧与时代审美的成果。

此书虽是对敦煌的一份学术研究作业,通读却无枯燥之感,行文遣词流畅优美;两位作者系美术专业出身,书中海量配图设置无一不精准清晰,对理解文字内容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引文标注规范准确,篇幅结构完满,装帧大气典雅,是读来能“引起极度舒适”之佳作。

文:鹿凯燕

图cr网络


作者: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