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向同行重构课堂
“星辰大海才是我的方向,努力飞吧,打破所有阻挡,就算痛苦也会追逐信仰”。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连欢的课堂上,每次还没上课,同学们熟悉的歌曲《飞——致我们的星辰大海》就在教室里响起。陆续到来的同学在歌声中安静坐下,有的随着旋律小声哼唱,有的看着屏幕画面陷入沉思。“理想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不知不觉中,大家已经踏上了“理想的征途”,跟着老师的节奏迅速进入了课堂情境。
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视频、漫画作为课堂导入,这是连欢常用的教学手段。为了上好课,她会专门花时间去了解学生喜欢的明星、比赛、动漫、电视剧等,从中寻找案例素材。在讲“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这部分内容时,她会用关于马克思人生经历的动画,让学生看到马克思和自己一样的青春热血,认识到马克思是位“伟人”也是一位“常人”,感知他的一生都在践履17岁时树立的人生理想。
这样“有趣又有料”的课堂,全部来源于连欢课前丰富的案例积累。把思政教育的“盐”融进生活这碗有滋有味的“汤”,让每一个故事都恰当地包含了某种“意义”,这就是连欢的课堂如此动人的原因。
“其实我知道,大家对思政课有刻板的印象”,连欢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能够重新认识思政课。
唯真唯诚直面挑战
近年来,社会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对高校大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面对挑战更要提高政治站位,时刻保持政治清醒。
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连欢都会试着用一种开放的、平等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既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勇气,也勇于亮剑,在思想交锋和学术争鸣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讲授“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这部分内容时,连欢用学生们流行的表情包引发大家对消极文化的思考,用“游戏机关”“通关密码”这样的逻辑建构,帮助大家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大意义,远离消极文化的侵扰,做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教师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传道’尤为关键。小时候,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当我有一天真的站上了讲台,我从心底感到幸福和骄傲,也深感责任重大。”连欢老师笑着说。
亦师亦友见证成长
“第一次见到连老师就觉得她特别亲切、有气质”“上课时,她不会拘泥于课本知识,会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知识变得灵活有趣,对我们很有启发。”这是学生对连欢的评价。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个人的品行修养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也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构筑,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但又不仅仅限于知识层面。在连欢看来,之所以说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因为这个职业是带有使命感的。
每学期初,连欢都会把微信和邮箱留给学生,她自己也习惯了24小时不关机。这样,学生遇到困惑就能及时和她交流。“有时候觉得连老师更像是朋友。”一名经济学院的学生这样说。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每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都会向她报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是为了期末一张考卷,因为答案写在学生人生的道路上。连欢说:“能通过这门课给学生播下一颗理想信念的种子,在他们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就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文/本报记者 赵艳国;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