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整个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一门课,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终身受益。最重要的课如何上得让大学生真心喜欢?中国人民大学借力“四大抓手”,打造出具有高精尖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
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2019年秋季开学伊始,中国人民大学就全面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融入2017级本科生必修课教学方案。为了开好这门关键性课程,学校坚持“三最原则”,即吸收最前沿的内容、集中最优秀的教师、给予最全面的保障。同时,从三个方面积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完成编写教育部组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大学》,该书已于202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二是设立有针对性的教研课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领;三是画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心圆”,通过全课堂育人协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科学构建“必修课+选修课”思政课课程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作为推动思政“金课”建设的首要目标,积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必修课和选修课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增设中共党史、新中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充分体现人大历史传统和“红色基因”、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的思政选修课,切实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引领作用,积极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人大经验”。
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提升思政课教师驾驭课堂水平
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各教研部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在组织教师参与教案编写、教学研讨、教学疑难问题解析、教学视频和微课录制等工作中集思广益、攻坚克难,逐步将团队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充分发挥特级教授、特级教师传帮带作用,促进一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与北京市举办的各种教学比赛中,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师屡获佳绩:形势与政策教研部谭清华副教授获得特等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部郑吉伟教授、赵玉兰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董佳副教授获得一等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宋友文副教授获得二等奖。马慎萧副教授在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课专项组中获一等奖,这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是首次。秦宣教授带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团队荣获2021年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北京地区特等奖、国赛三等奖。谭清华副教授荣获2021年北京市教书育人“最美课堂”奖。
中国人民大学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鼓励并加强教师间的教学交流研讨,建设好“周末理论大讲堂”、“同备一堂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名师讲坛”、“青椒论坛”等品牌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野,帮助中青年教师成长。
举全校之力打造“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
积极构建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打造“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的联合推动下,学校积极优化集体备课、协同教学等机制设计,推进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专家学者、专职辅导员等各支力量全面协同、各展所长,不断创新课程形式与优质内容的供给,及时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重要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
(文/本报记者 凌月云;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