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似梦,青史无情,历史的遗迹散落在六百年的天坛之中,从光阴的缝隙间漏出几分昔年的旧影。
而史书之中刻下的历史变革,为这座古老的祭坛披上了更加厚重的色彩。
上一回说到嘉靖年间那桩改祖换制的大礼议事件,在新旧政治势力的综合较量背后,代表着嘉靖一朝因此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
且让我们沿着历史留下的车辙,来一窥这个时期嘉靖“大手笔”改革之下的天坛真貌。
走上明朝权力之巅后,嘉靖皇帝的政治手腕在祭祀建筑及祀典礼仪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所做的包括且不限于:
将洪武年间制定的永制“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
拆除合祀场所大祀殿,并在原址兴建大享殿;
开“祈谷大典”以祈祷丰年;
建造圜丘坛用于祭天,建造崇雩坛用于求雨……
在位的45年间,嘉靖对于天坛坛制和祀典改革的一系列操作,使天坛坛域迅速增扩至4095亩,而如今南北两坛并立的格局,也是在这个时期初见雏形。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坛建成,至此天地正式分家,合祀改作分祀。
而此时的圜丘,为东西南北四座坛门所拱卫,东为泰元,南为昭亨,西为广利,北为成贞,取自《易经》“元亨利贞”,以寓纯阳之意。同年冬至时,嘉靖于此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大典。
次年春,嘉靖帝在大祀殿举行祈谷大典,此为明朝祈谷礼之肇始。后年,他继续命人在泰元门外增建崇雩坛,以此坛为举行逢旱祈雨、久涝祈晴的雩祀专坛。
也同样是在嘉靖年间,他下旨“南郊之东坛名天坛”,至此天坛之名落定,自数百年风云,依然传沿至今。
然而朱厚熜的这一大番动作,并未使他的改革之路告一段落,公元1538年(嘉靖十七年),他再次诏令拆除大祀殿,后又在原址之上建造大享殿,以用于举行秋飨礼。
而这大祀殿与大享殿,便是今日之祈年殿的前身。
身为明朝掌权时间最久的封建帝王,嘉靖大刀阔斧地进行宗庙祭祀改革,然而在圜丘建成之后,他所举行的祭祀数量少之又少,仅仅祭天8次、祈谷1次、雩祭2次。
那些令他煞费心思、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祈谷大典”“雩祀”“秋飨礼”等国之大祀,仿佛只是烟云过场,并没有按照实际的礼仪制度执行。
除此而外,嘉靖一朝的礼制改革并不局限于天坛,安定门外方泽坛、朝阳门外朝日坛、阜成门外夕月坛的陆续落成,使得天地日月,并茂齐辉。
祭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正是这“四郊四坛”的祭坛布局,奠定了北京祭坛今日之风貌。
千秋一捧泪,指点到如今。六百年天坛的过往,不过史书中寥寥数笔,而在当时搅起的风云,又岂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嘉靖帝对着祭祀建筑大动土木的过程中,有这样一座逢旱祈雨、久涝祈晴、湮没在明清历史长河中的神秘祭坛,它便是崇雩坛。
天坛演绎,云端掌故,跨越时间空间,再现天坛往事,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期“天坛演绎丨雩坛话雩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