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大节。
这么重要且历史悠久的一个节日,不少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杜甫的《清明》:“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柳永的词《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出,古人在清明时节除了扫墓祭奠先人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斗鸡、插柳等习俗。
据《唐会要》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已有敕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假期延长到了五天:“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唐宪宗元和年间延长假期的“通知”更是延长至七天:“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古人的“黄金周”就此拉开序幕。因为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杜甫的“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在古诗词中徜徉清明,感受丰富多彩的清明文化。
作者:尚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