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与艺的辩证|乐评
2022-04-09 18: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张正东/摄

音乐之中,一直存在着许多二元性的讨论,具体到音乐表演之上:协奏曲中的独奏与乐团、演奏家身上的技术与音乐,何者为先?如何平衡?都是表演者自身与评论者需要观察审视的。4月3日,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在乐团首席常任指挥袁丁执棒下,演出了柴科夫斯基专场音乐会,上演了作曲家的《波罗乃兹舞曲》《小提琴协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与《1812序曲》,小提琴独奏为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演出情况的几个侧面引发人们关于独奏与乐团、技术与音乐等问题的深思。

关于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的演绎,常有独奏与指挥的音乐意志谁主沉浮的讨论,当晚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中,恰是独奏与指挥、乐团的配合的融合性优势奠定了演绎的基础,胜利者难分伯仲,这是协奏曲的理想状态。对这部协奏曲,刘云志有着丰富的经验。当晚的演绎,第一乐章中便可听出这些经验的细节:这一乐章速度稳中求进,独奏家几处卡口都很准确,该示意指挥、该跟随乐团、该主动带动律动之处毫不含糊。第二乐章的速度选择内化入音乐处理,典型处是中段速度随着调性与织体的变化“顺水推舟”,音乐形象于瞬间鲜活,不滞速度亦不落窠臼。第三乐章几处体现出独奏家技巧的杀伐果断,这一乐章中一些繁难的技巧皆有完整精彩的表达。返场的《爱的致意》是我极喜欢的演绎,刘云志的揉弦中似乎带有克莱斯勒般的袅袅余音。琴音中的从容有岁月的积淀,绝非年轻人演奏中强调作品的柔情蜜意,更多是从容淡定的深情款款。乐团的平衡极其良好,这自然与柴科夫斯基在这部作品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配器有关,也与指挥的素质有关。独奏处弦乐能颇具松弛感地托起独奏,强奏处管弦乐队的色彩能于第一时间绽放。

在指挥艺术的讨论上,又经常有“技术”与“音乐”孰轻孰重的争论,于袁丁身上,音乐显然是技巧的第一推动力。《波罗乃兹舞曲》选自“老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第三幕。袁丁在演绎中强调作品的歌剧属性,弱化柴科夫斯基演绎中的“俄味”,我想这也是他作为一位优秀歌剧指挥的经验使然。两处处理可证:其一第一主题中圆号支出的跳进高音,许多版本都会强调高八度音音头的尖锐,而袁丁显然为了整个乐句的流畅,将这个音处理成了保持音的形态。中段木管组有一段动人的舞蹈旋律,袁丁也并未如许多版本强调舞蹈的弹跳感,而是依然注重歌唱性的处理。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一部戏剧性极强的作品,引子是全曲指挥的难点之一,袁丁在情绪低沉处能将管弦乐团调配出绝望至冰点的清冷色彩。他在这部作品中依然延续着歌唱性的策略,这种策略在副部主题的“爱情咏叹”中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老柴”音乐中常有的“悲凉的咏唱”性做得出色。在戏剧性上,两个展开部的大量密集节奏稳而不乱,戏剧性的一些复调段落有清晰的层次,追逐感也很充分。仔细观察,袁丁的击拍绝少十分尖锐的拍点,而强调向上的绵延性,他的技术是跟着音乐推动形成的,这样的指挥带出的音乐始终是自洽如一的。一点小建议,在于“罗朱”引子至第一呈示部间的渐快与“1812”宏大尾声前的渐慢皆是考验技巧的片段,在这些地方的幅度私以为可以更加充分。

中国乐团演奏“老柴”常有意想不到的精彩演绎,当晚乐团的表现颇具色彩并且出色。除却刚才谈到协奏曲中音量的出色控制,“1812”中乐团有精彩的表现,中、大提琴引子浓厚的音色、赋格段中高亢嘹亮的铜管、全曲由背景跃至前景的精彩的打击乐,皆是乐团实力之证明。这部作品如今是著名的Hifi音乐,辉煌的尾声中,乐团以极大的动态幅度获得了爆棚音响,亦收获了爆棚的掌声。

4月2日,这套曲目在中央歌剧院大剧场演出,是新剧院落成后试演的第一场完整音乐会,当日这场亦是国家大剧院整修后的第一场音乐会,演出两支老柴的序曲,似乎也意在拉开忙碌的春季演出季的序章。

张听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