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京,你会自然而然地被她深邃的历史文化所吸引、所感染。北京最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当属北京的中轴线。每当乘坐地铁或者公交车,路过中轴线上各个站点,都会不由自主浮想联翩,仿佛感受到了悠远的历史在眼前沉浮起落。
如果你想详细了解一下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那么春明簃(位于首都图书馆院内)免费的“漫游中轴线绘画展”正适合大小朋友们前来参观和学习。
此展从“元大都的兴建”开始到“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发展完善”为止,沿着历史的脉络,引导参观者漫游北京的中轴线。水墨风格的手绘插图和中国风的展览布置意境满满,参观者沉浸在文化的盛宴和艺术的享受之中,会感觉心情愉快,流连忘返。
看完展览之后,你可以再读一读《北京中轴百年影像》这本书。此书首次使用700多张高清照片和4张全景照片配合文字、史料,讲述了中轴线的历史沿革、变迁。本书的作者刘阳先生长期从事北京古建筑、文物的研究及老照片的鉴定工作,是北京老影像研究与考证专家,因此,书中照片带有不容置疑的专业性。
对比展览中的手绘图和这些照片,你会发现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在你脑海中变得更加立体、鲜明和生动了。书中收录了不少现已消失的建筑古迹照片,它们既重要,又珍贵。
01永定门的城楼、箭楼、瓮城
中轴线最南边的永定门是北京外城最重要的城门,是历经明清两代逐步建成的。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瓮城则补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但它的外城城墙、城楼并没有内城的城墙、城楼那样高大厚实。为了巩固加强防务,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一年(1766年),皇帝两次下令提高规制,重修瓮城和城楼、增设箭楼。
重修后的瓮城、城楼和箭楼于1957年在城市扩建时被拆除,现今的城楼是2003年在原址北边不远处复建的,虽然高度体量等与清代文献记录吻合,但是依旧有专家对此耿耿于怀,怒斥其为“假古董”。
然而,在《北京中轴百年影像》这本书中,有多幅1957年之前永定门的照片,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到永定门城楼、箭楼、瓮城原本的样子。
上个世纪,有一位瑞典文化学者奥斯伍尔德·喜龙仁多次来到中国,他对北京的城门和城墙情有独钟。上图最大的那幅永定门的照片就是喜龙仁从永定门西边角度拍摄的,他在《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记述道:“照片里的是最完美的永定门,因为照片中没有不可一世的沙尘。”他还写道:“晴朗的天空下,城楼和弧形瓮城上的雉堞形成了黑色的剪影。城墙和瓮城的外轮廓线都指向城楼,而城楼的屋檐就像一对翅膀,要带着城楼从沉重的城墙和瓮城上飞起来……”
02正阳门前的正阳桥
北京的前门在明清时期又称正阳门,正阳门外的护城河上,曾经建有一座壮观的大桥,名为“正阳桥”。其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是明朝九门增建箭楼和护城河改建石桥工程中的重点组成部分。
正阳桥是内城九门护城河桥中最大的一座,为三拱券洞结构,桥身宽度超过30米。桥面为三幅结构,幅间用汉白玉栏杆分隔。中间一幅桥面为御路,御路两侧栏杆的望柱上雕刻坐狮,而东、西边路的栏杆等级略低,为罗汉栏板搭配莲瓣柱头,因此也被称为“三头桥”。
正阳桥曾经被改造过三次,两次为民国期间,一次为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箭楼前的路面升高了,河道变成了隐藏于地下的盖板河——暗河,正阳桥也被埋于地下,完全消失了。
然而,在《北京中轴百年影像》这本书中,你却能从老照片上领略到正阳桥原本的样貌。
上图是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于1872年在正阳门箭楼上拍摄的正阳门大街,在照片上正阳桥清晰可见。正阳桥看起来是那么的气派、有范儿,正阳桥也是清末民初战火纷飞朝代更替的特殊见证者。
1992年,一支施工队伍在前门大街挖地下通道时,正阳桥曾重见天日。体形硕大、威武雄壮的石雕镇水兽,竟然仍卧于桥头堰堤之上,坚守着自己的职责。
书中除了照片之外,还有摘自古籍中的平面图、示意图,如《大明会典》、《大清会典》等,可作为研究资料参考,也可从中看出中轴线上这些古迹的历史沿革和形制变化。书中文字引用了很多史籍,如《日下旧闻考》、《明史》、《春明梦余录》和《明实录》等,这些文字细腻、严谨,可作为研究资料参考,亦可作为提升文化修养的有益读物。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对北京的中轴线有了更多的兴趣和疑问?让我们在这大好春光中,一起来春明簃看展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