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师生用“花程式”解析春天
2022-04-19 10: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4月,步入北京一零一中,红色玉兰、绿色柳芽、黄色连翘、粉色桃花吸引了很多同学们赏花。

校园里的玉兰花很多,红的、白的、淡绿的……如何描绘它的美、解析它的构造,有的学校用画笔描绘、有的学校用诗词赞誉、还有的学校用相机拍摄,然而,北京一零一中的同学则会用“花程式”“花图式”为你解答清楚。

用程式让花朵“一目了然”

“玉兰花虽然品种不同、花色各异,但因为都属于玉兰属,所以花程式也是一样的——*P3+3+3A∞G∞:1。”生物老师王志鹏拿着一朵玉兰花,为学生讲解“花程式”。

“别人看到我写的‘花程式’和‘花图式’,就一定能知道是什么花吗?”有同学质疑。

“当然!‘花程式’的书写都是有规范要求的,而‘花图式’的绘制也有约定俗成的模式,这是生物学科独特的‘加密语言’!”同堂为学生上课的生物老师周圆回答。

这是学校的《生物拓展实验》选修课上的一幕。据了解,学校每学期都会开设选修课,初高中一共130多门,涉及科学技术、语言文学、艺术审美、实践创新、体育健康等类别,动植物研究方法的选修课只是其中的一门。“这门选修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目前班级中一共有26名同学上课。”王志鹏说。

在这门课上,两位生物老师带领学生,观察花托、解剖花,同学们通过观察不同植物花的结构来区别不同科的植物;通过书写“花图式”和“花程式”,认识木兰科和百合科植物的区别,表达两个不同科植物的特征。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两人为一组,共同解剖一朵玉兰花。由外向内一层层小心剥离,仔细观察花瓣是如何排序的、花托是什么形状、雌蕊等部位属于哪一个类型……在解剖的同时,同学们还要按照生长方式和次序,将每个部位重新进行摆放,让一朵花“一目了然”。

将大学实验引入中学课堂

据王志鹏介绍,“花程式”和“花图式”是大学植物学的一种实验方法。“花程式”是借助符号及数字组成一定的程式来表明花的各部分的组成、排列、位置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花图式”则采用特定的图形来表示花各部分的排列方式、相互位置、数目、形状等实际情况的图解式。

“学习了‘花程式’与‘花图式’,我们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习新知识非常有趣。”1班同学刘育辰说。“每次在校园看到满布校园的花朵,总是想起新学的知识,想去应用一下,感觉很亲切。”3班同学王忠函十分喜爱这样的上课方式,他还自己手绘了百合花的“花图式”。

为学生提供广阔学习天地

据周圆介绍,今年是第一次开设《生物拓展实验》这门选修课,所以只涉及到动植物的简单解剖、观察和对比。“目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徒手切片的操作,观察并绘制了蒜薹、芹菜等典型植物的茎;解剖校园中常见的花并绘制花的‘花程式’与‘花图式’,包括玉兰、百合、梨花、杏花等,共计8种。”同时,她也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花进行科学的描述,“接下来会学习叶的形态学、环节动物解剖(蚯蚓)、昆虫解剖(蝗虫)、果蝇多线染色体观察等实验。”

“我们结合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将大学中植物学与动物学的实验引入学校,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动植物观察、解剖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式与语言描述他们感兴趣的动植物。”据学校生物教研组组长安军介绍,之所以将“花程式”知识引进中学课堂,是希望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提前接受更专业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发展在学科学习和研究方面的潜能,帮助其为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安军介绍,下学期预计开设一些简单的分子生物学课程,如PCR、分子克隆、微生物培养、分光光度计检测蛋白质溶液浓度等实验,为他们打开更广阔的生物学的大门。(记者 王洁)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