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碟 | 理性、人性与超技之光
2022-04-19 19: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俄罗斯学派的巴赫演绎独树一帜,无数人拜倒在那样的魅力之下,“过分浪漫”等质疑也从未断绝。但俄系巴赫之独特,恰恰在于这是一干无比独特的人所呈现的巴赫。他们的弹法,彼此之间有很大差异,却又隐隐有着某种共通的东西。尼古拉耶娃是俄罗斯巴赫巨匠的首席代表之一,此处推荐的这款现场版《赋格的艺术》是她去世之前数月的演出(FHR发行,出版于2020年)。

从某种程度上说,尼古拉耶娃的国际声誉在俄派名家当中,稍稍有些尴尬。作为顶尖的巴赫演绎者,启发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关键人物,这位宗师自是享有极高的声望,这让她迥异于那些被隐没于本土的大师。然而同里赫特、吉列尔斯或奥伊斯特拉赫、罗斯特罗波维奇等红遍西方的人物相比,尼古拉耶娃无论在西方的影响力,还是录音的传播方面都稍逊一些。所谓互为因果,钢琴家的境外演出不那么多,导致她的录音传播也有局限,而录音传播的局限,又反过来导致苏联之外的人对于她的认识不足。

当然,这是很多俄罗斯音乐家身上都存在的情况。只是在尼古拉耶娃这边,你会发现一方面,钢琴家的录音并不难以寻觅,大品牌发行得不多,但Hyperion这样的中型公司的唱片还是常见的。如此就不用去俄罗斯本土唱片探幽,因为那实在费力。可另一方面,我们易于聆听的仅仅是尼古拉耶娃的艺术很窄的一个侧面。正如在钢琴家最具影响力的巴赫领域,后期的录音室版本迷人且不朽,但终归只是钢琴家的部分成就。

这些录音大多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已经解体,钢琴家同别国的品牌合作少了很多局限。更早之前的录音,基本就要从俄罗斯本土档案中寻觅了,期待Melodiya等公司能持续努力。而在录音室制作之外,尼古拉耶娃的现场录音是另一个系统,也更加不易寻觅。她在英国的少数现场记录停产后,被炒到很高的价位,另一些北欧国家的录音,也渐渐不易寻觅。由此,FHR发掘的这张巴赫《赋格的艺术》不仅更显得珍贵,最终也证明它属于真正的丰碑演绎之列。

这是1993年钢琴家在赫尔辛基的演出。尼古拉耶娃的巴赫,在录音室与现场环境中,音乐形象往往有不小的差异。录音室里的钢琴家,指触的丰满柔和、声部之立体,以及句法方面某种精神性的温情,当会让人在敬仰之余生发出特别安心聆听的体验。席夫曾调侃俄派巴赫演绎“充满爱意”,无论如何,尼古拉耶娃的录音都是显明其中最美好的一面。可到了现场,她又会流露一种别样的光泽与锐度。

我常常将尼古拉耶娃后期的现场版“哥德堡”视为自己灵魂的港湾。并非由于那次录音比她的录音室版更温和,而是那种光明且深透的指触,配合大结构中的自发性,都比Hyperion的商业录音更吸引我,虽然那版商业录音已是那么伟大。

因此,钢琴家晚期演奏巴赫《赋格的艺术》的现场录音重见天日后,一方面抱有极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好奇这次记录是否也能比同样由Hyperion发行的录音室版更让我着迷呢?毕竟,《赋格的艺术》是这么特别的一部作品。可以说,它是相当不适合在现场完整演奏的音乐。当年这些作品很可能只是几位行家聚在一起,拿出其中几首来弹,然后品评一下。如果你告诉巴赫,将来有人会将该作一场弹完,病榻上的作曲家可能会惊愕莫名。

但尼古拉耶娃这次现场记录,听后只能说,毕竟是她啊!她就是一位永远将作品表现得有血有肉、充满诗意与人性的巴赫演绎宗师,哪怕是面对作曲家最贴近纯理性的创作。《赋格的艺术》本身就指明了一个演绎的悖论——演奏家如何在原作严谨的框架中表现自己的理解、体验,表达演绎者的个性?而这几乎是一件无论出于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不为的事。

因为《赋格的艺术》就堪称结构缜密严谨之极。尼古拉耶娃却能将那样的结构把握至炉火纯青,到生命的最后一年,钢琴家操控声部的技巧依旧强大到可怕。让人感觉不到难度,无需刻意勾勒线性的清晰,却样样俱在。而且这可是一场演奏时间超过87分钟的现场,虽有少数难以避免的失误,就整体完成度而言,仍是顶级大师不朽的证明。

在仿佛信手拈来的结构基础上,尼古拉耶娃现场独有的、真可称之为光明的音质,在此熠熠生辉。其实,在大师级的钢琴家里面,也只有少部分人能自如地以不同音色区分声部。可对尼古拉耶娃来说,这只是个开始,钢琴家不仅能以音色的差异分部,更是将俄派顶级的控制力融合在不同声部线条的塑造之中。譬如,某一声部尤重指触颗粒分明,强调这样依然连贯无暇;同时另一声部就是不强调踏板,而将颗粒性弱化,更突出连奏的效果。

而这次演奏真正夺人心魄之处,在于钢琴家能将一切音乐表现的光泽统统融入那个完美的结构之中,从不突兀,继而赋予结构始终鲜活的生命。那种自发性,源于声部各自独立的律动,源于各种技巧表现力的组合,源于那种(对表现巴赫而言)老派的、宽广的力度范围等。当这一切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尼古拉耶娃最鲜活地证明了,为何《赋格的艺术》这样近乎绝对客观性的作品,依然需要在现场环境得到演绎者带有主观性的诠释。

张可驹/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