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美国人,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是宝洁公司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James Gamble)之孙,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
1908年,甘博与家人来华旅行,此行使得他与中国结下毕生不解之缘。1917—1932年,3次旅居中国,先后担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义务干事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研究干事,主持北京和北方乡村社会经济调查,参与创办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著有《北京的社会调查》《北平市民的家庭生计》《1933年之前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等著作。他在中国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30卷16mm电影胶片,还手工制作了几百幅手工上色的毛玻璃幻灯片,其中的3000多张记录了老北京的城市风貌和民众生活。
1968年,甘博在纽约去世。1984年,他的女儿凯瑟琳在阁楼一鞋盒内发现这些照片,并交给杜克大学图书馆完成数字化。1989年,这批相片首次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13个城市巡回展出。
提起甘博,大家可能觉得陌生,但提起大名鼎鼎的美国宝洁公司,恐怕知道的人就多了。我们要说的甘博先生,正是宝洁公司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的孙子。
北京实地调查
甘博第一次踏上古老的东方大地,是1908年随父母来华旅游。迷人的东方文化、贫穷落后的国度、勤劳好客的人民,眼前的一切无不冲击着这位美国高中生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 就像被一只东方昆虫叮咬了一口”,这种印象太深刻了。
1917年,27岁的甘博在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远渡重洋再次来到中国。4个月的时间里,他行程6500多公里,造访了12座城市,拍摄了1000多张中国人民生活、劳作、文化和风俗的照片。
行程结束时,他决定留在北京 ,以普林斯顿大学北京中心创办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义务干事的身份,进行一项“未曾尝试的社会实践”,对古老的东方帝都——北京开展社会调查。
在异国他乡开展社会调查,难度可想而知。1918年9月,甘博与《北京指南》作者梁载治等几名助手一起,开始了“ 对一个东方城市的社会调查”。
“娶妻了吗?家里多少人?”
“娶了,7口人,有父母,还生了 3个孩子,但只我一个在这儿。”
“为何不一起?”
“人多花销大,接来养不起。”
人力车前,车夫光着膀子,边等客边饶有兴致地与这位西装革履、胸前挎着一部照相机的“洋人”一问一答。有人根据甘博拍摄的照片,推论他住在遂安伯胡同。
几天前,车行来了位年轻的外国小伙子和几个中国人,他们不叫车,却和车夫们唠起嗑来,尤其是那位叫甘博的外国小伙子,连比划带猜讲汉语的笨拙样子,让车夫们忍俊不禁。但他淳朴的笑容和真挚的眼神,让这些苦哈哈的车夫们很乐意回答他的问题。
所有这些细节,甚至是琐事,甘博都一一记录下来。“1919年3月,北京城有汽车519 辆,四轮马车2222辆,两轮马车4198辆,人力车17815辆。”除了这样详尽的数字,还有“车夫们不怕寒冷,而怕雨天。下雨天,没铺石子的路上到处都是泥浆,车子拉起来异常沉重”的心酸感受,以及赤贫生活的缩影“车夫们……挣来的车钱还抵不上磨坏的鞋钱”。
1919年底,甘博带着大量调查资料返回美国,然后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统计、研究和写作,并精心挑选了50幅图片。1921年,美国纽约都兰出版公司出版了这部有关中国的作品——《北京的社会调查》。
甘博在北京还经历了哪些故事,请您关注下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