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 丨《园冶》之下的园林与诗书
2022-04-23 17: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园林是诗意的栖息地

诗书是园林的慢生活

自古及今

无论是朝经暮史间的青云之志

或是孤标傲世中的东山之向

士与隐、书与乐

皆在园林之中找到了平衡

背后隐藏着多少书香的天下园林

被文人士大夫的高情逸致所点拨

它们共披着艺术与文学的色彩

同享时代的璀璨高光

(北京·颐和园)

纵情园林,寄情诗书

共向未来,一起阅读

世界读书日已至,而最宜栖息、最适生活、最好读书的园林

它们是凝固的史诗、鲜活的艺术,更是每个时代文化精粹之明证

而我国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便是因着这些不朽的林泉而诞生的

2022年是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诞辰440周年,他所著《园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造园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世界读书日期间,中国园林博物馆在这一天举行“文心冶园·展卷骋怀——2022年中国园林博物馆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

园博馆特别邀请了44组家庭志愿朗读者,在春日如画的园林美景中,通过接力朗读园林典籍《园冶》,品赏文学与园林之美,品读这本造园史上的旷世奇作

“世之兴造,专主鸠匠,三分匠,七分主人。”——《园冶·兴造论》

园林说到底,是一片属于人的栖息地,所以品鉴一座园林,首先就要从人开始。

以山水情怀投射于园林之趣,将自我印记烙入园林之魂。

(江苏•瞻园)

可以说,一个高级审美、高级意趣的造园者,决定了这座园林的美学基石。

(苏州·留园)

而留园,便是一座典型的“三分匠,七分主人”式园林。

这座挽留风月的小园曾是明代徐泰时的东园,蹈赴过明末清初的战火,又在清代刘恕的手下改为“寒碧山庄”,最后于清光绪二年归于盛家,并以“留园”大名长留天地之间。

彼徐泰时之营造、刘蓉峰之广蓄、盛旭人之扩建,历经三代毕生之营力,方将这座吴中第一名园妆点成了如今你我所见的模样。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冶·兴造论》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极精辟、极切要的八个字,将园林的造园手段一语点明。

“因借”者,需借助园林本身条件因势利导,正所谓“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柱,互相借资”(明·《园冶》)。

再佐以加工改造,大园同大景一汇,疏密从容,旷奥自如;小园并小景同调,藏露互引、虚实相间。

园与景交相辉映、融汇相通,方可得体合宜。

(苏州·拙政园)

作为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拙政园显然将阔朗广袤与精巧细致的精要之处拿捏到了十分。

造园者以水为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设,将江南水乡的特质发挥到极致,晃漾渺弥之间,自有一派蕴藉风流。

其层叠有致的组群建筑,曲折错落的隔断空间,翕翕郁郁的广池茂林,万般种种,皆成就了这座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

(苏州·拙政园)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园冶·兴造论》

俗媚者隐去,妍妙者呈现,所谓“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就是要因势利导、善于因借。

高处要拥得晴山耸翠、古寺凌空,低处要怀抱芳草如茵、落英缤纷,园分内外,不拘远近,一切美景需尽收眼底。

(广州·余荫山房)

而岭南园林代表之余荫山房,正是合了《园冶》中“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之意。

园中亭台轩榭、桥廊堤栏,皆在藏而不露之间缩龙成寸,各色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使得园中有园,景外生景。

尤其是临水而起的文昌阁,登文昌、拜魁星、眺挂榜青山,既是造园之审美艺术,又与番禺地区自古以来民俗相合,可谓是自然与人文的天人合一。

(广州·余荫山房)

人间四月,天朗气清

风翻诗书,畅读园林

这有从书中飞凌而出的梦中家园

山水为襟抱,人文作灵魄

当国际读书日与园林相遇

使一切变得丰盈而生趣盎然

这里是园林

让阅读更优雅

(北京·北海公园)

园林,在理想家园中阅读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