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代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光华灿烂。早在史前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出于实用目的所从事的陶器彩绘、纹饰刻画等原始艺术活动即已奠定山东绘画艺术的基础;秦汉时期,汉画像石艺术独步一时,将山东绘画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廙、王微、蒋少游等人以其绘画实践和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山东绘画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山东绘画艺术发展逐步走向兴盛,出现了展子虔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画家;五代宋元时期的山东绘画艺术成就更加显著,不仅出现了李成、张择端、梁楷、赵孟頫等代表性画家,而且出现了董逌等绘画理论家,他们共同铸就了此一时期山东绘画艺术的辉煌。明清时期的山东绘画艺术在继承前代发展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中西融合的新特点。
隋唐时期的山东绘画艺术
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充分继承汉魏六朝书画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艺术精华,加之其时南北方文化艺术融合的影响,此一时期山东绘画艺术的发展呈现一派兴盛之势:英山一号隋墓壁画精彩纷呈,流传至今;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展子虔、王定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英山一号隋墓壁画发现于1976年山东嘉祥英山脚下的“英山一号隋墓”。墓志铭文显示,墓主人为徐敏行,字纳言,原籍东莞姑幕(今山东沂水),生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殁于隋开皇四年(584),历经梁、北齐、北周和隋四个朝代。
《备骑出行图》
壁画位于墓室的穹顶及墓壁上。墓室穹顶所绘为《天象图》,墓室四壁分别绘有《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北壁)、《备骑出行图》(西壁)、《徐侍郎夫人出游图》(东壁)、《门卫武士图》(南壁),其中主要有人物也包括部分山水。人物造型合度,栩栩如生;用笔多为铁线描,以传统勾线涂彩方法为主,流畅洒脱;用色以重彩为主,兼施淡彩;构图虽平淡但能突显中心人物。绘在屏风及各画面间的山水树木,敷色近于浅绛,用墨之后着色,这在隋以前的绘画作品中未曾出现。
《徐侍郎夫人出游图》
英山一号隋墓壁画显示出隋代山东地区绘画艺术的成就,它的发掘填补了此前我国从未发现隋代墓室壁画的空白,对了解和研究隋代绘画艺术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子虔(约550—604),渤海(今山东阳信)人。生活经历较为波折,历经北齐、北周,到了隋代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展子虔多才多艺,绘画题材广泛,对各种画类均有所涉猎,擅长画人物、车马、台阁、山水,其人物画画法数细密一路,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评价展子虔的人物画面部“神采如生,意态具足,可为唐画之祖”;其所画车马,宋代董逌在《广川画跋》中有评价:“作立马有走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势,若不可掩复也。”说明其所画之马已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其所画山水,《宣和画谱》评价说:“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说明展子虔在画面处理上已能做到用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效果。展子虔的作品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主要有《长安车马人物图》《弋猎图》《杂宫苑》《王世充像》《北齐后主幸晋阳图》《朱买臣覆水图》等。《游春图》据传为展子虔的唯一传世作品,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之一,历来被视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上的划时代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为绢本青绿山水,纵43厘米,横80.5厘米,画前有宋徽宗赵佶所题“展子虔游春图”字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游春图》生动描绘了士人在壮丽的山川美景中纵情游乐的场景。图画中青山叠翠,翠岫葱茏,士人信步于山间小径,仕女泛舟于春波荡漾的湖上。远山、近坡、瀑布前的小桥及矮屋与此交相呼应,动律十足,充分表现了春日的美景,仿佛一首春的赞歌。技法上,展子虔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和人物,不用皴法,树木用粉点染而成,笔致劲拔而凝练,呈现出古拙而又质朴的风貌,显示了山水画的发展已由六朝时的萌芽状态逐渐走向成熟。构图上,展子虔采用俯瞰式构图,重叠又不失层次的山冈,平远而沉静的春水,取得“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视觉效果。
总体而言,展子虔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山水画创作结束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嫩阶段,开辟了一个“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新历史阶段,唐代以青绿山水画派名世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直接继承了展子虔山水画的衣钵。
王定(580—668),琅琊(山东临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宏道之子,曾做过中散大夫一职。王定于公务之余钟情绘画艺术,功底深厚,积累丰富,既高能又高产。其绘画才能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崭露头角。王定擅长菩萨、高僧、仕女等题材,创作前必精心构思,每有作品问世,即引起时人瞩目,轰动一时。代表性作品为《本草训诫图》,系奉太宗皇帝之命而作,笔势敏捷,神采照人,被归入“能品上”。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