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教|造园如作诗文,《闲情偶寄》中的园林美学
2022-05-10 21: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园林之内与园林之外,自然之景与人造之景,翻开李渔的《闲情偶寄》,和园林美学大家一同品鉴一园好景。

△ 中国园林博物馆·半亩轩榭

李渔(1611年—1680年),金华兰溪人,生于南直隶雉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日常生活情趣与审美经验的缩影,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包括词曲、演习、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其中“居室部”是关于建筑和造园的理论,是李渔盖造园亭实践中的许多心得与理念的体现,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

△ 中国园林博物馆·半亩轩榭

半亩轩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北京弓弦胡同的“半亩园”,相传为李渔设计的园林艺术作品之一。美丽的园林也经历时代变迁,于1984年被全部拆除。我们今天看到的半亩园,是选取其中最为精华的内园部分仿建而成,以向观者展现北方平地园景观的风格特点。

△ 中国园林博物馆·半亩轩榭

造园如作诗文

“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常谓人之葺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

——《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

△ 中国园林博物馆·半亩轩榭

李渔曾自诩身怀两门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 他认为造园亭与做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渔融会贯通各门类知识,运用灵敏的通感能力、艺术感受力与评判力,在书中留下许多精妙譬喻,为后世之人留下诸多精巧的园林景观。

取景在借

“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

——《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二

△ 中国园林博物馆·半亩轩榭

李渔强调“取景在借”。园林景色之美妙处便是将自然之景“借”入人造的屋舍。

李渔在造园构思时,能相地合宜,立基得体。在小巧精致的园林中,通过巧妙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和高超的借景,不仅令园林景观丰富协调,还恰如其分地融入周围整体的环境氛围当中。

顺从物性,取法自然

“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宅亦应如是。前卑后高,理之常也。然地不如是,而强欲如是,亦病其拘。总有因地制宜之法。”

——《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

△ 中国园林博物馆·半亩轩榭

山石丛景、亭台楼阁的编排制造均应从自然中取法,顺应当地的环境,利用对比与反差,自然能造出巧妙而雅致的园亭。

竹石有情

“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

——《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

△ 中国园林博物馆·半亩轩榭

园林之美离不开山石,山石在园林中所营造的自然景观,能体现出园林主人的雅致情怀。

△ 中国园林博物馆·半亩轩榭

“王子猷劝人种竹,予复劝人立石;有此君不可无此丈。”

——《闲情偶寄》居室部·零星小石

除山石之外,园林中最常见的雅致之物便是竹子

晋人王子猷劝人种竹,李渔劝人立山石。李渔认为,有竹子的地方不能没有石头,竹与石两样东西,是医治“俗病”的良药。

△ 中国园林博物馆·半亩轩榭

再探一探“文心画境”的艺术效果,再品一品《闲情偶寄》的造园情怀,再看一看古朴典雅的园居文化,让我们随着中国园林博物馆直播间的脚步,再次踏上园林美学之旅。

关注中国园林博物馆官方微博、快手、抖音,回看今日直播~

中国园林博物馆线上更多精彩展览与科普内容,邀请大家浏览体验!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