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故事”栏目开办于2021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栏目将汇集70年时间里北京自然博物馆发展历程中的资料记录,有博物馆员工的回忆、了解博物馆的人士的记忆,还有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陪伴下成长起来的“老北京”人们的追忆,从难忘的展览、到记忆深刻的标本、到有趣的活动,还有发生在博物馆的难忘的大大小小的事件……
唯有记录,才有历史。本栏目诚挚欢迎社会投稿,投稿请留言与本公众号联络。
新馆建成
新馆选址在首都中轴线近南端的天桥地区,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8万平方米),于1957年春破土动工,至1958年初夏竣工,是一座“山”字形西向主楼三层两翼二层的米黄色建筑,为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自然博物馆。
在博物馆巨大的门柱上,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书的“自然博物馆”五个大字。至于办馆方向与陈列内容,按照原文化部直属的三大博物馆初步分工,历史及革命博物馆,分别是以中国古代有史以来的历朝历代直到近现代人民革命的历史,自然博物馆是人类出现之前主要是生物进化的自然历史。担任领导的原文物局副局长王振华同志是1926年的共产党员,曾任解放区北方大学教务长,熟悉“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由他为自然博物馆提出了“说明进化、宣传进化、面向工农、普及为主”的16字诀办馆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新馆在落成后,又经历8个月的紧张布展,终于在全馆人员努力下,在1959年元旦以新的面貌对外开放。
自然博物馆迅速建成并开展引起国外同行们的赞羡。前苏联古生物所所长奥尔洛夫曾多次来我馆洽谈合作事宜。当他在1959年第二次来我国时,惊叹:不到一年之隔,在北京天桥会突然出现一座如此建筑雄伟、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标本门类齐全的自然博物馆!?简直是博物馆的一个奇迹!
博物馆的成长与发展,说明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充分发挥了广大科技人员、爱国科学家的主体作用。1962年,我国恐龙研究第一人、古脊椎动物学奠基者杨锺健院士,实至名归地荣任自然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实现了他多年前所言要在自己国家建设博物馆的夙愿。杨馆长上任伊始便宣称:我不务虚名,不做挂名馆长,而要在博物馆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他不仅成为博物馆事业的带头人和榜样,并且颇有远见地指出:博物馆不但要有光鲜亮丽的前台陈列,更要有雄厚的治学严谨的后台工作。在他精心的调度规划下,博物馆做到了采集、科研、陈列全面一起抓,着力开展标本库房建设,组建了各生物专业的研究队伍,使博物馆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博物馆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曾遭遇到来自“左”的方面的干扰与冲击。如在片面理解“科学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潮压力下,把一些旨在说明进化、宣传基础理论的动物标本说明牌上也分别注明“肉可食、皮毛可利用”等字样,背离了生物多样化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规律。1966年开始北京自然博物馆曾经经历了漫长停展和闭馆时期。
增设“人类陈列室”
当北京自然博物馆重新开放之后进行了全馆整修。1977年,在原有的古生物、动物、植物陈列室基础上,增开了人类陈列室。
人类陈列室,是在原古生物陈列不到十米的展线上扩充为750平方米的古今结合的全新陈列室。它包括“人类起源于动物”、“劳动创造人”、“人种与民族”三部分。在“人类起源于动物”这部分,不仅包括古人类发展各阶段的化石,说明了从猿到人过程,而且通过脊椎动物同源器官对照演化,说明人类起源于脊椎动物的过程。这里陈列有四大类人猿和人体的全副骨架,同时还有人体在母腹内1-9月的胚胎标本,试图从人体胚胎发育各阶段特征,重演动物从简单到复杂的系统进化过程,从而充分证明人类是生物有机体长期自然进化的结果。
人类第二部分是“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人是恩格斯在1876年提出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人类已不仅是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还是制造社会有机体的主体,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机体是人体的延长,而非单纯人体。造成这一区别和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他曾首先说明劳动是制造社会有机体、人类得以继续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从这一意义上不得不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正如我国上个世纪一些著名人类学家所说:如果说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类从上帝手中解放出来归还于动物界,那么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论断又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为社会性主体。人类室陈列也正是基于对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正确理解之后,进行的一次初步实践,试图从劳动对人体直立完善、社会文明进步的全面推动作用作一介绍。不足之处是没有指明人类劳动把人和动物两者区分开来,以说明劳动是对人体本能成功的开发与创造。
人类第三部分是“人种和民族”。重点展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一些原始文化遗存,为说明人类原始社会进程提供了科学例证。同时表明,民族是以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及一定心理素质为特征划分的人群共同体。一个民族可分布在不同国家、地区,同样一个国家、地区也可由多个民族共同生活。
人种则是以人体遗传物质包括一定性状表现为特征划分的人群共同体。人体遗传基因流动既独立分离又自由融合,人体基因在不同环境诱因下可产生变异,如不同光照引起的肤色深浅变化,是自然界打在人体上的烙印,它不能为制造社会性种族歧视压迫提供任何理论依据。相反人体基因可自由融合,如各人种可自由通婚,正常生育,表明世界各肤色人种是共源、多态,没有生殖隔离的统一的智人种。这便为世界各肤色人种是人类命运发展共同体,提供了自然科学的论证。
寄语未来
70年前,自然博物馆寥如晨星;70年后的今天,各种自然性质的博物馆,已如众星灿烂。昔日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面对这一形势,谨就如何定位我馆未来发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谨记我馆首任馆长杨锺健院士的提议,以自然历史为主,以及搞好一部生物发生发展史、一部人类起源史、半部地球史为具体内容的远景规划。现在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当积极推动落实,早日把自然博物馆办成国家级的自然博物馆,进一步实现把首都建设成为世界级科学文化中心大都市的目标。
二,70年来,我馆也曾举办若干基本陈列,众多包括外展及引进展览,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当前,我们应紧紧围绕进化中心,抓住自然史关键环节,发挥我馆多科学综合性优势,如从无生命自然到有生命自然、从无人自然到有人自然,以及从各门类系统演化到全景生态演替等,办成一个个精品陈列,为我馆大发展做好前期的积累与准备。
作者简介
时墨庄,1935年出生,1954年进入北京自然博物馆,多年从事标本采集、陈列展览等科普宣传工作,1995年退休。退休时为副研究馆员,人类室主任。
(北京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