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曹禺先生,大多是读他的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他笔下,有那么多可喜的、可爱的、可憎的、可恨的人物:周朴园、繁漪、周萍、四凤、陈白露、方达生、仇虎、金子、曾文清、愫芳……然而,在曹禺成为著名剧作家之前,曾是一名能够出演多种类型并且艺术修养很高的演员。演员这个角色,是曹禺开启戏剧人生大门的钥匙。
“我真正接触话剧是进了中学之后的事情。我是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的,是插班生,从初中二年级读起,六年制。我本该是在1927年毕业,因为生病(出疹子)休学一年,于是我就成为南开中学第21届毕业生,那是1928年了。”(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南开新剧团在曹禺的戏剧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要理解南开新剧团对曹禺戏剧道路的影响,首先要知道南开中学、南开新剧团的历史。
南开中学的历史进程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变革紧密相连。19世纪末,西学东渐,社会激荡。南开学校肇始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旧中国。1904年创始人严修、张伯苓怀教育救国之志,持为公爱群理想,筚路蓝缕、革故鼎新,创办敬业中学堂,后更名为南开中学堂。随后,相继创立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办学的完整体系。抗战时期,创办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南开系列学校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戏剧史的开端是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1908年初秋,张伯苓赴欧美考察教育,将西方近代体育、出版报刊等西方文明直接输送回天津南开中学堂。他回国后立即效仿西方话剧形式,在1909年2月自编并主演了《用非所学》,是南开中学堂的第一部新剧。可以说,南开中学是北方新剧运动的摇篮。校长张伯苓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经常请许多专家、学者来做学术报告。在校园里,课外活动形成一种校风,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在此后的发展中,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水平日益提升,南开社团、南开体育、南开新剧成绩斐然。1914年,南开新剧团在这个基础上成立。
张伯苓的胞弟张彭春是南开新剧团的灵魂人物,也是带领曹禺走上戏剧道路的伯乐。曹禺在1925年5月加入南开新剧团,在此之前,南开新剧团已先后公演过将近50个剧目。在曹禺加入剧社之初,男女同台尚不流行,他主演了一系列名剧,是男性扮演女性角色。南开新剧团这块戏剧的热土,为曹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在这里,他尽情地吸收营养,施展自己的才华。他把从小埋在内心中敏感细腻的因子投入到舞台表演中,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角色。在这个时期,表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内心的寂寞,他心底的戏剧之梦彻底被唤醒了。
“从1925年,我十五岁开始演戏,是我从事话剧的开端。感谢南开新剧团,它使我最终决定搞一生的戏剧,南开新剧团培养起我对话剧的兴趣。”(选自《曹禺自述》)
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参演德国作家霍普曼的戏《织工》,给他带来很大影响。从此,曹禺开启了表演之路,成为剧团的骨干。1926年张彭春从清华大学辞职返回南开中学,主持南开新剧团的演出。曹禺随张彭春学习表演,深得张彭春的赏识。
1927年暑假,南开新剧团排演了三个剧:丁西林的《压迫》、田汉的《获虎之夜》、外国剧《可怜的斐迦》。曹禺在《压迫》中饰演女房客,这也是他第一次接受张彭春的艺术指导。关于此次演出,在《庸报》《大公报》上都刊登了对曹禺表演的肯定;《大公报·戏剧》创刊号的评论文章《南开演的三个剧》:“我尤其是赞成那位做女客的先生,若以个人讲,在《压迫》中我以为做女客的先生‘了不得’。”《南开周刊》第38期称赞曹禺的表演“一举一动,惟妙惟肖,滑稽拆白,尽现台上,可称得全场中之明星”。每逢校庆或毕业典礼公演新剧是南开的传统,1927年9月的高三同学临别大会上,曹禺参加了《爱国贼》的演出。
1928年是易卜生诞辰一百周年,张彭春带领南开新剧团排演易卜生名剧《国民公敌》和《娜拉》。3月,为了避开军阀当局的审查刁难,他们把《国民公敌》改名为《刚愎的医生》公开上演。《国民公敌》讲述的是温泉浴场医生斯托克芒伸张正义、追求真理的故事。在《国民公敌》中曹禺饰演斯托克芒的女儿斐特拉,他非常喜欢这个角色,表演细腻到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连演二天,每次皆系满座;实地排演时,会场秩序甚佳,演员表演至绝妙处,博得全场掌声不少。”由于曹禺在剧中的出色表演,毕业时荣获“新剧家”美名。
同年4月,南开中学高三文科政治学班模仿议会开会,会后演出未来派戏剧《换个丈夫吧》,曹禺饰演妻子,逗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可见曹禺的可塑性很强。《南开双周》称赞演出效果“诙谐绝伦”。12月8日,南开大学、中学、女中、小学全体师生,举行联合游艺会,欢送张伯苓出国。在《亲爱的丈夫》一剧中,曹禺饰“男性的太太”,其“谗言不绝,怪态百出”。这个时期,曹禺的表演可以说达到一个颠峰。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本文选自2020年第3期《北京文史》
来源: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作者:戴晨
编辑:薄梦嫄 王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