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使我熟悉舞台,熟悉观众,熟悉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戏剧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不同于小说和电影。掌握这套规律的重要途径,就是舞台实践。因此,如何写戏,光看剧本不行,要自己演;光靠写不行,主要在写作时,知道在舞台上应如何举手投足。”(选自《曹禺自述》)
曹禺是一位真正会演戏、懂表演的院长。舞台上的东西,没有他不知道,没有他不熟悉的,他对表演有着深刻的理解。作为北京人艺的院长,尽管他事务繁忙,但还是经常抽出时间去看演员排练。每当演员遇到困惑时,曹禺会耐心地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贴近角色。这时的曹禺,不仅仅是院长或剧作家,更是一位分享表演经验的前辈。
1954年,曹禺在纪念北京人艺两周年全院大会上讲到:“对演员的培养除了定期组织学习外,主要的是通过实践。我们希望在五年以内,演员的表演水平有显著的提高,能够克服表演上的毛病(形式主义),对分配的角色能够胜任,真正具备戏剧演员的条件。”曹禺对演员在台词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希望我们的话剧演员,一定要下功夫说好台词。不少演员也讲究台词的抑扬顿挫,但就是不能把话清楚地送到最后一排。有的演员嗓门挺大,但是咬字不清,声音越大越不清。”
北京人艺几代演员在表演上都受过曹禺春风化雨般地指导,很多“大演员”早在30年代就与曹禺合作演出过。北京人艺的“大姐”叶子在南京剧专的时候,曾在曹禺导演版《日出》中饰演陈白露。曹禺的启发让她收获很大:“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台词的意义是什么,该怎么念,他都讲给你,示范地演给你,等于他演了所有的角色。他是编剧,又当过演员、导演,他是三位一体。”1957年,叶子在北京人艺第一版《日出》中饰演翠喜,曹禺听说她来演,非常高兴,多次跟她强调人物特点:“翠喜这个人,有像金子一样的心。”此外,叶子曾三次饰演《北京人》中的思懿。吕恩是曹禺在江安剧专时的学生,她回忆起最初演出经历时说:“我第一次演戏,演的是一个太太,那时我才十七岁。譬如太太怎样搽粉,吃完饭怎样搽?我就先搽上唇部。曹禺说,应当先搽鼻子两边的,再搽唇部,再搽嘴。他说,要学会观察生活。这些,可以看出他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后来,吕恩成为北京人艺第一个“繁漪”。
1954年,北京人艺首次排演《雷雨》。曹禺看完《雷雨》排练后,提出115条意见。于是之在一篇文章中,讲述曹禺私下和演员谈《雷雨》的情形:“在东安市场的一个角落,还有一家五、七张桌子的小茶馆。有一天,曹禺同志突然带我们到那里去谈《雷雨》的创作过程。他的去,我想一是为图清静,可以不受干扰;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一颗大作家惯于关注各种生活的心。那天他谈得自在,兴致也浓,对我们以后排《雷雨》启发极大。那一天,曹禺同志对《雷雨》的精辟讲解,许多我至今不忘。”
朱琳在饰演鲁侍萍的过程中,一直有个疙瘩解不开。她很困惑鲁侍萍为什么见到周朴园不赶紧离开,还要留下来相认。郑榕曾在接受访谈时回忆当年曹禺给朱琳讲戏的情景:“一天中午,朱琳在排练场支张床午睡。曹禺拿了个小板凳走过来。朱琳头朝里躺着,曹禺坐在小板凳上耐心地跟朱琳解释原由。”朱琳这个疙瘩,在后来多年的演出实践中解开了,可见曹禺的话对她塑造人物起了一些作用。
曹禺提出:“演鲁妈和四凤的应该懂得节制(但并不是说不用感情),不要叫自己叹起来成风车,哭起来如倒海,要知道过度的悲痛的刺激会使观众的神经痛苦疲倦,再缺乏气力来怜悯。无声的音乐是更甜美,思虑过后的节制或沉静在舞台上更是为人所欣赏的。”朱琳在这一点上也有很大的感悟:“我在最初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为鲁侍萍的命运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有时竟激动到了不能抑制而放声痛哭的地步。后来当我逐渐加深对人物性格和她的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会时,我逐渐地控制和把握了人物的感情,我流出的泪水虽不那么多了,但我感到它是在我的心窝里滚滚冲击着……”饰演四凤的胡宗温回忆:“记得一九五四年初排《雷雨》时,我曾哭得没有控制,曹禺同志提醒我注意要有节制,可我那时并未完全理解。我还错误地认为,对演员来说,哭就是演悲剧的主要表现手法。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和前辈同行的帮助,我才有了新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后期复排《雷雨》曹禺同导演、演员在讨论
1981年2月17日,曹禺在与北京人艺《日出》剧组的谈话中,提到了很多关于表演上的观点:“在艺术创造中,只想图现成,必将一事无成。演戏也是这个道理。即使有人告诉你怎么演戏,怎么导戏,说得再高明,也是人家的。这些可以借鉴,但你想得到的东西,终究要自己费力去把它找到。”他帮助演员详细分析了剧中每个人物应该如何去塑造:“如果演《日出》,把某种人演得很像,使人去欣赏甚至去学习那种坏东西,而不去想过去的残酷与黑暗,这个戏就大可不演,不要让青年看完戏后,受那些恶毒、庸俗、残暴的影响。这个戏不是教人学坏的,而是要人懂得憎恶黑暗和邪恶,追求光明和美好。只有演出真实的人物,演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才能使观众的兴趣不停留在对生活的表面现象上。就怕演得既不真实而又夸张,不去挖掘人物的灵魂,而专在表面的丑化上下功夫,那人家就要怀疑你究竟有多少艺术修养了。艺术上真正动人的力量都来自严肃的创造。”曹禺这席话,不仅在当时对所有演员,且在今天对演员在塑造角色上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启示。
1983年9月5日,曹禺在与《家》剧组谈话中要求演员:“表演上要追求艺术,不要追求外貌的外表美,我希望看到的是真实自然的戏。要做到让人不感觉是在演戏。”
1990年,在“纪念曹禺从事戏剧创作65周年大会”上,副院长于是之总结说:“曹禺早年演过戏,并且是个天才的演员。他懂得演员的价值,知道导演的重要,尊重他们的劳动,与这样的剧作家合作是非常荣幸的。”
从做演员到培养演员,曹禺在表演上的艺术修养,是他戏剧人生中不能被忽略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本文选自2020年第3期《北京文史》
作者:戴晨
编辑:薄梦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