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电信诈骗
街头诈骗、交友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设置
亲情、迷信、小便宜等陷阱
往往能击中老年人的软肋
使其陷入圈套
为向广大老年人
普及防诈骗知识与技巧
提高老年人的
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今天,小编综合典型案例
揭秘不断翻新或是老生常谈的骗术
给老年朋友们提个醒儿——
防范涉“疫”新骗局
骗局一:流调要求提供银行卡号
诈骗分子冒充防疫工作人员群发短信,在短信中要求当事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到某地点进行核酸检测,否则将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短信中还附有一条链接,要求当事人按提示输入个人身份证、银行卡号码及密码等重要信息。
防骗锦囊
防疫工作人员在进行流调(流行病学调查)时不会询问与疫情防控无关的个人隐私信息,也不会发送任何链接或二维码,更不会要求被调查人输入银行卡或密码等信息,一旦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保持警惕,切勿轻信。
骗局二:代购物资类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疫情期间市民买菜难、对生活物资急需的心理,利用微信群、网站链接及小程序等发布代购物资的信息,后利用网络推手留言诱导急需物资的市民上当受骗,以“要交税”“要付押金”等理由,避开正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要求被害人通过微信私下转款,扫码交易。还会编造收取运费、收取定金、优先发货等理由骗取被害人继续转账汇款,一旦被害人付款成功,就会立即被拉黑。
防骗锦囊
居民在购买蔬菜等生活物资时,请通过正规渠道订购,切勿轻信添加、下载点击来路不明的微信群、小程序和链接等,在购置物品支付货款之前,一定要核实对方身份。
骗局三:声称健康码异常类诈骗
骗子伪装成“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谎称健康码、检测报告、流调异常等,要求前往公安机关核查。攻破受害人心理防线后,主动提出将电话转接至“公安局”,以清查资金洗清嫌疑为由诈骗钱财。
防骗锦囊
公安机关不会线上办案,更不会与涉案人员有金钱往来,以涉拐、经济犯罪、非法提取社保、阻碍疫情防控等理由,要求清查资产的都是诈骗,务必警惕。
骗局四:声称“快递涉疫”类诈骗
不法分子以“快递被检出新冠阳性,无法送达”为借口,提出快递虽然会被销毁,但会给快递收件人赔付的解决方案。之后,诈骗分子通过让当事人扫描二维码或下载APP填写快递赔付信息的方式,诱骗当事人透露身份信息、银行账号、短信验证码等。
防骗锦囊
此类诈骗手法,归根结底还是属于“网络退款”类型的电信诈骗。当遇到所谓“客服”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任何非原购买渠道,声称“快递或订单出现问题进行退款赔付”的,一定不要相信。此时,应返回原购买渠道或拨打快递公司官方客服电话,联系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切勿扫描未知二维码或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APP等,切勿随意透露个人隐私信息。
骗局五:抗疫特效药诈骗
近日,有网友接到电话,骗子打着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幌子,告知健康码核酸检测结果异常,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引发受害人的恐慌,之后又称有内部渠道可以买到特效药进行诈骗。
防骗锦囊
不要相信所谓的特效药,也不要相信任何非医疗机构。
骗局六:虚假预约疫苗接种类诈骗
骗子冒充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短信发送虚假的新冠疫苗接种信息,引诱群众点击含木马网址的虚假链接,套取个人信息,伺机实施诈骗。
防骗锦囊
收到含有不明链接的手机短信,请千万不要随意点击。
骗局七:花钱购买核酸检测快速通道
有一些着急做核酸检测、又怕麻烦、不愿意排队的群众,盲目相信有核酸检测的“快速通道”,不法分子就以“加价最快半小时拿到核酸检测结果”为名,对他们实施诈骗。
防骗锦囊
我国的核酸检测结果,是由经卫健部门认证的、具备资质的医院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核酸检测根本没有所谓的快速通道,不要轻信网络上的小道消息和所谓的“私人渠道”。
骗局八:虚假“密接信息”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防疫中心工作人员,以受害者是“密切接触者”为由,向受害者发送钓鱼短信,要求受害者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填写个人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个人财产。
防骗锦囊
不明链接不要点!不要点!不要点!如果收到相关短信,可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的“同行密接人员自查”的小程序里先自行筛查。
骗局九:冒充疫苗普查调查员类诈骗
骗子通过号商批量购买账号,伪装成“疫苗接种普查调查员”或“回访员”,以社区工作人员的名义添加好友,再将受害人拉入群。群内发布刷单、赌博等违法违规信息,通过一单多任务拒返佣金、流水不足无法提现等套路诈骗钱财。
防骗锦囊
刷单是违法行为,网赌十赌十输,大家要提高警惕,切勿心存侥幸。此外骗子多通过手机号码添加好友,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小提示
独居老人财务比较独立,容易在没有家人商量的情况下“冲动”消费或是购买理财,易成为骗子眼中的“香饽饽”“提款机”。
子女、亲戚朋友、街坊邻里关心关爱老年人,关注老年人的举动活动,多和老年人沟通互动,都会有效降低老年人被骗的风险。
防骗三招
有事与家人商量
但凡涉及财产或者情感问题,老年人要及时与家人沟通,既可以获得合理化建议,也会降低甚至化解被骗的风险。
不提供财产信息
诈骗的目的无非就是贪图老年人的钱财,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诈骗分子也采取了高科技手段。建议老年人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财产信息,包括账户信息、二维码、手机验证码等,对于陌生的网站不要进行点击,对于陌生的信息应先核实再回复。
有购买需求通过正规渠道
购买养老、理财、旅游等产品时,老人均应到正规的场所,核实对方信息,留存票据、凭证和相关信息。
文字:《北京社区报》记者 张美荣 付佳
插图:姜婧
编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