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拓新局|回眸人艺70年 重温创新探索、开创先河的难忘瞬间
2022-06-16 11: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13年8月,应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邀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莎士比亚著作《大将军寇流兰》带回了莎翁的故乡。当生猛的吉他扫弦和爆裂的鼓点轰鸣而响,舞台下各国观众的情绪随之沸腾!这是中国大陆首部被邀请参加此展演的话剧,一经上演,令所有英国观众耳目一新,也让世界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

开放、引进、包容、创新,贯穿始终着北京人艺的发展之路。70年初心如一,北京人艺创造出了哪些让人们不能忘却的经典之作?在对外交流中又将给世界带去怎样的惊艳?今晚21:05,北京卫视《档案》系列节目《档案里的中国——回眸人艺七十年》推出第四集《融通拓新局》,带您回顾北京人艺创新探索、开创先河的难忘瞬间。

中国话剧首次走出国门

《茶馆》向世界观众传播中国文化魅力

1980年9月28日,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在当时的联邦德国上演,掌声、喝彩声在整场演出中络绎不绝。可当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在谢幕时,现场观众却一边跺地板,一边喊着一些演员们听不懂的德语。这令大家有些诧异,担心演出不够精彩导致观众们叫倒好。

在一旁的联邦德国编剧乌韦看到这个情况,赶紧向演员们解释,这是欧洲观众在表达对作品的喜爱,也是他们对作品赞赏的最高形式。当时,很多欧洲观众看完《茶馆》后发出感慨:“看了你们的戏,我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革命。”《茶馆》在联邦德国的首演是北京人艺将中国话剧首次带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东方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40年前开创中国小剧场先河

北京人艺如何打造开山之作

如今,小剧场话剧成为当下流行文化的标签,具有表演空间小、演员与观众接近、先锋性较强等鲜明的特点。但在40年前,对当时的国人而言,小剧场话剧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事物,而国内第一个小剧场话剧的发源地正是北京人艺。

1982年,只独立执导过一部话剧的导演林兆华决心挑战一种全新的话剧形式——小剧场。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小剧场这个概念,他便找来了几名演员,一起开始戏剧实验,所排演的剧目正是《绝对信号》。因为《绝对信号》的故事发生在火车上,为了找寻灵感,林兆华和演员们一起去到了丰台火车站,在真实的火车车厢里即兴做戏,并且多次在夜里坐火车体验生活。

1982年11月5日,《绝对信号》首演,话剧舞台也仅是一个旧灯箱搭成的平台和几根铁架子,演员们与观众的距离仅有一米,这全新的尝试又将给观众带来怎样全新的话剧体验?

《天下第一楼》感动宝岛

“京味儿大戏”令台湾同胞热泪盈眶

1993年5月,在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仅仅半年多,北京人艺应邀前往中国台湾地区演出,台湾的观众以4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惊奇之感观看着《天下第一楼》这部“京味儿大戏”。观众中有很多台湾国民党老兵,有的故乡就在北京,他们从这部话剧中感受着那长久存于内心、对大陆故土的怀恋之情。而一些年轻人更是带着一种好奇,急于从剧中了解只相距一湾海峡却从未到过的大陆是什么样子。

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雷鸣,很多台湾老兵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很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开,迫切地想与北京人艺的演职人员交流。有一位高雄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告诉演员们,他的家人曾随国民党一起前往台湾,可没等到两岸开放交流便已经不在了。而他正是专程坐飞机赶到台北,带着家人对故乡的思念前来观看这部话剧。

新时代走上“一带一路”

让世界领略东方艺术之美

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领略中国文化魅力是北京人艺一直以来的使命与追求。2015年,新时代的中国开启了“一带一路”建设,北京人艺也踏上了“一带一路”的旅途。10月12日,北京人艺受邀携原创大戏《我们的荆轲》前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在当地扬基·库帕拉国家模范剧院演出。这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剧院,第一次上演了中国戏剧作品。

东方文化首次登陆白俄罗斯,舞台上来自东方的戏服、音乐和故事,让现场所有观众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在演出结束后,台下的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更有观众表示“真可惜今天才看到中国戏剧,才发现这么好看。”

解读独家幕后资料,揭秘北京人艺对外交流和实验探索中的辉煌瞬间。锁定北京卫视《档案》系列节目《档案里的中国——回眸人艺七十年》第四集《融通拓新局》。


作者:

BRTV北京卫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