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晔
朱泚入朝后,朱滔统摄幽州军务,却着手削除朱泚的影响力。朱泚自知被兄弟出卖,失掉兵权,于是自请留在京师。代宗遂任命朱滔为卢龙节度留后,命朱泚统辖汴宋、淄青的边防军队。大历十一年(776年),朱泚被加封为同平章事,出镇奉天行营。大历十二年(777年),朱泚升任检校司空,又接替李抱玉担任陇右节度使,暂代河西、泽潞行营事务。大历十三年(778年),朱泚改封遂宁郡王。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继位,加封朱泚为太子太师、凤翔尹。建中元年(780年),泾州守将刘文喜起兵叛乱,朱泚被任命为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使,讨伐刘文喜。不久,泾州平定,朱泚进封中书令,回镇凤翔(今陕西凤翔),泾原节度使一职由舒王李谟遥领。
建中二年(781年),朱泚进封为太尉。至此,达到了他仕途上的巅峰,可谓位极人臣。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宗、唐德宗时期,朝廷对一些勋臣贵胄授予“使相”封号,与宰相并称,以示荣宠。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就被封为使相,而朱泚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正当朱泚一路高升、享尽荣华之时,一场几乎波及全国的军事政变席卷而来。建中三年(782年),朱泚的弟弟朱滔在幽州举兵反唐,并派人送密信给朱泚,这一信息被河东节度使马燧截获,奏知朝廷。虽然朱泚事前并不知晓朱滔的计划,但有口难辩,他非常惶恐,向朝廷请罪。唐德宗虽然未予问罪,并抚慰有加,增加了他的食邑,但还是解除了他凤翔陇右节度使的职务,将他“留”在京师。
这无疑是将一把利剑悬在了朱泚的头上,不知何时会落下,令朱泚惴惴不安。这绝不是朱泚的杞人忧天。当时翰林学士姜公辅就建议唐德宗,抓捕朱泚。《唐会要》载,“翰林学士姜公辅叩马谏曰,朱泚常为帅泾原,素得士心。昨以朱滔叛命,坐夺兵权,泚恒忧愤不得志。不如使人捕之,恐群凶立之,必贻国患。”
但不知出于何原因,唐德宗李适没有采纳,最终导致后来事件的发生。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发生哗变,德宗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当时,太尉朱泚正闲居长安晋昌里,因他曾节制泾原,在军中甚有威望,果然不出姜公辅所料,得到了反叛将士的一致拥立。
这时,源休陈述古今成败之理,征引符命之说,劝朱泚称帝,朱泚大喜。自以为众望所归,下定了称帝的决心,任命源休为京兆尹、判度支,李忠臣为皇城使,并对久失兵权的司农卿段秀实非常信赖。朱泚派出三千精兵,名为迎接德宗,实则去攻打奉天。
十月八日,朱泚在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张光晟等八人的引导下从白华殿进入宣政殿,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秦,改元应天,又大封百官,并立侄子朱遂为皇太子,遥封朱滔为冀王、太尉、尚书令、皇太弟。为了断绝人们的期望,朱泚杀死郡王、王子、王孙七十七人,诛灭留在长安的宗室。
十月十日,朱泚亲自领兵进逼奉天,使用的天子仪仗、随从、车辆,塞满道路,兵卒如蚁群般聚集,部队的声势颇为盛大。本已失势的朱泚,遂借叛军之威,黄袍加身朱泚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昌平籍皇帝——朱秦(或朱汉)•应天帝。兴元元年(784年),朱泚改国号为汉,改元天皇。
这时,李怀光企图反叛朝廷,派人到长安跟朱泚和谈结盟。朱泚开始对李怀光刻意拉拢,称其为兄长,并约定平定关中后,各自为帝。
但是当李怀光决定背叛朝廷后,朱泚却发出诏书,以国君对待臣下的礼仪对待李怀光,屡次征调他的兵马。李怀光被朱泚出卖,感到羞愧恼怒,带着军队返回河中府。
不久,官军李晟部、骆元光部、尚可孤部进逼长安,朱泚部下韩旻、宋归朝、张庭芝、仇敬忠等人先后被击败。兴元元年(784年),五月二十八日,李晟等人收复长安。朱泚与姚令言、张庭芝、源休等人西逃,其余党羽有的逃亡藏匿,有的投降朝廷。
朱泚逃难途中,兵卒沿路偷跑,等逃到泾州,只剩一百多人。泾州守将田希鉴紧关城门,朱泚对田希鉴道:“我曾授予你节度使官职,你为什么忘恩负义?”田希鉴就叫人把朱泚授予的旌旗符节从城上抛到城外,接着又投火烧掉。朱泚无奈,只得再向西逃。到宁州(今甘肃宁县)彭原县西城村,田希鉴与朱泚的心腹朱惟孝一起用箭射朱泚。朱泚逃跑时,掉进一口地窖,被随从韩旻、薛纶、高幽嵓、武震、朱进卿、董希芝等人斩杀,时年四十三岁,首级传送梁州。
“朱泚称皇”是唐朝后期以幽州地区为主的一次大规模反唐活动,五代政治家刘昫称其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同为沸腾天下的三大事件:“其间沸腾,大盗三发,安禄山、朱泚、黄巢是也。”清代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逸民之名,君子所甚珍”,不可轻许。如辞禄归老,保身家,要美名,席田园之乐,遂许为逸民,“则朱泚逐无道之君可与灭夏桀之成汤、伐纣之周武,相提并论矣”。
但是,朱泚称帝建国的时日很短,仅半年时间,就在泾州彭原西域屯,为部下梁廷芬、朱惟孝等所杀,时年四十三岁。朱泚的势力被消灭,长安城也被唐王朝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