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被不法分子骗走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今天的案例里,不法分子通过和老人拉家常,套取老人的个人信息,博取信任后再对其实施诈骗。他们经常“潜伏”在老人们最常出入的公园等场所,等老人放松警惕,被不法分子身披的“羊皮”蛊惑后,再对其“下手”
一大早,看到手机显示京民社区的刘老先生打来电话,杨丽一大早,看到手机显示京民社区的刘老先生打来电话,杨丽满心欢喜地按下了接听键。她的第一反应是,这通电话一定是好消息——刘老先生的爱人要出院了!但接下来她在手机里听到的却是“你阿姨去世了……”杨丽的心仿佛被人狠狠揪住,让她久久失语。
杨丽是朝阳区亚运村街道“爱心家园·向融之家”社区养老驿站的副总经理,也是一位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养老服务从业者。作为一家能为老年人家庭提供“机构——社区——居家”一站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爱心家园·向融之家”自2017年起,为半径3公里内的社区老人们提供着包括基础生活照护、居家护理、康复等在内的全维度居家养老床位服务,刘老先生的爱人石秀珍(化名)就是其服务对象之一。
因为失智导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前些日子,石秀珍摔伤住进了医院。杨丽每周都会给90多岁的刘老先生打一个电话询问石秀珍的情况,每次在电话中告别时,刘老先生都会跟她说:“这次出了院,就把你阿姨送到你那里去。我老了,伺候不动了。”所以,当接到刘老先生主动打来的电话时,杨丽才会欣喜地认为石秀珍已经可以出院了。
►摔伤是石秀珍老人离世的诱因,严重的失智是导致摔伤的前提,而榨干刘老先生老两口一辈子积蓄的骗子,则是让老人走向失智的罪魁祸首。
杨丽说,因为患上严重的失智症,“爱心家园·向融之家”受刘老先生的委托开始上门为石秀珍进行定期服务。在老人家中,杨丽看到的是简单到极致的陈设:家具简单,床上的被褥已经破损,一个小烧饼就是老人的一顿饭……以及因为子女各有家庭和工作,九旬高龄的刘老先生不得不独自背负着照护压力。
杨丽格外关注两位老人,为了让筋疲力尽的刘老先生能有片刻喘息的时间,一有空杨丽就去陪石秀珍聊聊天,说说话。有时,她会从驿站带着老年餐登门,看到老伴儿吃着老年餐里的肉,刘老先生则会激动地流下泪水。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杨丽的心里就会对专门对老人行骗的犯罪分子更加深恶痛绝。因为刘老先生告诉过她,自己退休后的小日子原本很滋润,儿女们各自成家,自己节约了一辈子,手头也富足宽裕。直到一次“投资事件”的发生,老人轻信了骗子“高额利息回报”的承诺,甚至借钱凑足了骗子口中的“最佳投资金额”,最终血本无归。当知道自己被骗后,石秀珍整整哭了一夜,然后便患上了“暴躁型”的失智症,常常整宿不睡觉,一口饭也不吃,还会趁人不注意跑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由于没有了养老钱,已经九十多岁的刘老先生只能自己艰难地照顾老伴儿……
“有一回,石阿姨从包里拿出一个红红的苹果,偷偷塞给我,叮嘱我一定要吃……如此善良的老人骗子怎么忍心下手!”杨丽说,除了对骗子的愤恨,她更多的是对老人的心疼和思考,为什么受骗的总是老人?慢慢的,她找到了答案:“根据有关研究,年纪越大的人,越容易信任别人,而且越容易采取乐观和正向的态度面对陌生人。因为人到晚年,都渴望得到更多紧密的情感关系,以应对生理衰退带来的挑战。”
杨丽举例:“不少人有这样的体验,当你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时,最喜欢来搭讪的往往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们工作人员在做居家服务时也有这样的体验,只要跟老人多聊一会,他就会把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全部聊出来。为什么老人这么容易对陌生人掏心掏肺?就是因为孤独。信任和正向的心理倾向,可以帮助老人换来亲密的关系,但同时也导致了老年人容易信任陌生人,也就造成了他们容易被骗的结果。”
►今年4月,“爱心家园·向融之家”曾配合中国老年杂志举办了一次线上的老年人防诈反诈知识大赛,面向老年群体,以赛促学。让工作人员心惊的是,仅仅十多道题的竞赛,竟然没有一个老年人能全部答对。
为了让老年人提高防范意识,“爱心家园·向融之家”定期在服务群里转发官方制作的防诈小视频,同时,还请社区包片民警用直播的方式,亲身为老年人和其家属宣讲防诈骗知识,普及识别诈骗的小技巧。
杨丽说,防止诈骗不仅仅是提醒老年人“不贪小便宜、防止上当受骗”这么一句话,也要对子女、家属等老年人身边的亲人普及诈骗的常用手段,提升防范一些新型网络诈骗的意识。她说,老年人接受信息的程度较差,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也比较弱,这更需要他们身边的人,包括家属、社区乃至养老服务机构与老人有直接关联的人群更耐心、更用心的关注,“我们如果能给老人足够的关爱和理解,他们便不会轻易将信任交给陌生人,也就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被骗的可能。不要觉得诈骗离我们很遥远,要提高警惕,共同构筑防范诈骗防线。”
(文中石秀珍系化名)